6月19日上午,锣鼓喧天,彩球飘舞,2012年民间剪纸大展在茌平拉开帷幕。这是为庆祝茌平“中国民间
剪纸艺术之乡”命名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3周年而举办的展览活动。此次剪纸大展共展出作品1072幅,既有《农家乐》《花草人物》等传统题材,又有《跨入五十强》《喜迎十八大》等反映该县发展成就、祈盼幸福新生活的佳作,集中体现了广大
剪纸艺术爱好者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追求。
地处鲁西平原的茌平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这里有恢弘璀璨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村落遗址、古墓葬群,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自己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着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
茌平剪纸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祖辈传承的老手艺
很久以前,玻璃还没有问世,一般百姓的房子窗户都是用木头钉成的木格段,再用高丽纸或茅头纸糊上,遮风挡寒。过年过节或遇有喜事时就换换新,再糊一次纸,新糊的白窗纸嫌素净,于是就有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奶奶用红纸剪些花样,贴在窗户纸上,红白相映,屋子里立时便增添了许多生气,这种用来点缀窗户的剪纸便是窗花。
茌平剪纸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古老的民间艺术,究竟起源于何时,今已难细考。有人认为起源于宋代,也有的说起源于巫术、民俗或汉武帝时期的皮影,不过从当前的资料来看,很可能起源于南北朝早期。从文献上记载的剪纸内容上看,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唐朝时期,每逢春日皇帝接见群臣所赠的幡胜就是用金银箔、纸或布帛剪成的花样。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携家人避难途中得友人招待,写诗《彭衙行》说:“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皇帝之所以作幡胜,是想祈求一个好光景;杜甫之所以用“剪纸招我魂”,是因为用剪纸以避邪。这些都体现了
茌平剪纸不仅仅为纯粹的欣赏和审美而诞生,更体现了其具有的使用价值。
宋代时,
茌平剪纸作为饰品点缀,或贴于窗上,或装饰灯彩,或用于实用器皿的装饰,如茶盏和花瓶等。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业的艺人。
考究
茌平剪纸艺术发展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不能忽略,公元14世纪初叶的茌平县曾经是饱经战乱之苦的重灾区。《茌平县志》记载:“当时居民十亡八九”,后来明王朝统一天下,推行“移民垦荒”政策,当时从山西洪桐县迁来了大批移民,另外其中一部分是从山东省东三府、河北、河南等地迁来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
茌平剪纸艺术的斑斓多姿,使
茌平剪纸艺术既具有本土历史的积淀,又具有东西南北不同风格的融会贯通。
新中国成立后,
茌平剪纸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创作性的剪纸,从内容到形式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品种也不断增多,由单幅创作发展到书籍、插图、封面、组画、连环画等。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用于装饰的剪纸,还是创作应用的剪纸作品无不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人们对艺术品位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茌平剪纸渐渐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剪纸艺术学问多
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民间艺人只需一把剪刀,一叠彩纸,就可剪出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茌平剪纸取材丰富是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多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而茌平剪纸的内容多是反映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和活动,比如此次展出的一等奖作品、温陈乡中学教师董月芹的《枣乡风情》组剪,有收割玉米的,有正在做饭的,有骑车上班的等等,颜色上也改变了传统的红色,以红黄黑绿等套色为主,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各个侧面。
茌平剪纸的花卉特多,除了一大批刺绣花样以外,团花(也叫窗花),民间俗称“剪月亮”,达上百种之多,算得上茌平剪纸的精华之作。在茌平,过去民间嫁娶,没有哪一家不贴大红“月亮”的,白底红花,给人一种清新和喜悦的感觉。除花卉之外,虫鱼禽兽、风景人物之类的作品也很多。茌平剪纸具有寓意性特征,例如寓意男女之间相爱与结合的“鱼戏莲”、“喜鹊登梅”、“双鸡”、“双鱼”等。用以表现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及福与寿的纹样更是不胜枚举。人们所熟悉或喜闻乐见的故事和传说也是茌平剪纸常见的内容之一。例如“牛郎织女”、“劈山救母”、“二十四孝”等民间传说;“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西游记”、“水浒一百零八将”等历史戏剧人物和“鲁仲连”等当地历史名人;“猴子吃桃”、“老鼠娶亲”等情趣幽默的民间故事;还有阖家平安的“石榴多子”、“抓髻娃娃”及反映喜庆吉祥的“龙凤呈祥”、“鸳鸯戏莲”等等。茌平剪纸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看,多是古拙和粗犷。在造型方法上,不论是古拙之作,还是精细之品,都是“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杨学芹《民间美术的生命力》),既随心所欲,又不粗制滥造,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给人一种自由的完整的美感。
茌平剪纸植根于民间习俗中,他的存在必然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在四季节令、婚丧寿宴、宗教礼仪、生男育女等民间活动中得到应用广泛。
剪出多彩的人生
茌平的剪纸艺人遍布全县,多为农家妇女,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几乎人人都会剪纸。茌平剪纸最大的特点是不打底稿,心随意走,动剪成型,造型精确,线条流畅。纸张与剪刀,最纤弱与最刀锋的组合,却能催生出情感与生命。你看那剪出的花草鸟兽,造型简练,形象传神;再瞧这剪出的历史人物,神态各异,妙趣横生。剪纸艺人们将物象压缩在平面上,但人们在观看时感受到的却是饱满而立体的形象,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茌平的剪纸艺术也走过了一条动态保护和抢救民间艺术的不平凡之路。据茌平县文化局局长仇长义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发展,县文化馆开始重视民间剪纸的挖掘工作,提出“下大力复兴民间剪纸”。1979年春,县文化馆首先通过各文化站进行摸底并重点查访,发现了200多名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千余件。通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了80多件优秀作品,于1980年“七·一”举办了“茌平县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展出后,轰动一时。1982年,山东省举办民间美术汇报展览,茌平县文化馆要求各文化站都要整理装订本乡镇“百件作品剪纸集”。这次活动,全县由原来掌握的2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收集到的作品数量,由原来的千余件增加到1500余种、4000多件。这次活动还克服了以往作品存放零乱、难以观赏的缺点。他们把一张张的剪纸作品粘贴到四开硬板白纸本上,整理成剪纸集,白底红花,十分鲜明,而且件件作品注上作者简介。这次“山东民间美术展览”,展出茌平剪纸作品80多件,占该展览剪纸部分的2/5还多。1985年,全国举行民间剪纸展览,展览会会标《雄鸡》剪纸就出自茌平老剪纸艺人之手。80多幅茌平剪纸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有不少作品还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被视为雕虫小技的剪纸,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老百姓都惊呆了。于是,张庄传李庄,李庄传王庄,整个茌平县掀起了“剪纸热”。老年人焕发了青春,多年未动剪的不由自主地拿起了剪刀;一些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也缠着老奶奶剪个没完没了。县文化局、文化馆对全县统计在册的所有剪纸艺人,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实行奖励,并授予“剪纸能手”称号。如今,全县仅登记在册的民间剪纸艺人就达到2700多人。2004年政府拨款万元,隆重举办了茌平县首届“十佳剪纸能手”大奖赛,对获奖的作者进行了厚重的物质奖励。此后,每年乡县两级都办训练班,办新作品展览,不断地发现新人,收集新作品,逐渐扩大了剪纸队伍。
剪刀上下翻飞,仅用几秒钟,一幅喜庆的团花就展现在老艺人吴东青的手中。今年59岁的吴东青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剪纸的专业创作和研究,她的数万件剪纸作品遍及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她创作的30套“体育藏票”在亚运会期间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教练。现在茌平剪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传承梯队,在艺术风格上,也更趋多样化。据茌平文化馆馆长张启介绍,茌平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茌平县城东的陈金庆所剪的“双鸡”,池文慈的“百鸟朝凤”和“二龙戏珠”,都很注意物象的外轮廓,多是不打草稿,动剪成形,颇似剪影;县城西北张荣英的“天河配”,韩桂青的“蝈蝈白菜”等,剪法上不但粗犷豪放,而且粗中有细,更善于在简括的物象上进行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现出特有的俏而;县城西南的马秀英剪的“鱼戏莲”、“福寿团花”,着重以面刻划物象,显得十分质朴;县城以北的付凤兰,幼年家境贫寒,过早失去双亲,因此剪纸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说:“从开始就没有受过指教,只是把自己经历的事,怎样想就怎样去剪。”县城南的宋延金、宋绪金剪的人物着重以线刻画物象,形象生动。杨桂荣是个聋哑人,她的剪纸活灵活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反映了她的追求和理想。
民间艺术得关注
“前些日子一家酒店刚跟俺预定了一套忠孝类套剪,这不正忙着赶活呢!”7月12日上午骄阳似火,茌平县城隅首路“玉华剪纸专卖店”里,来自菜屯镇孙庄村的农民黄玉华乐滋滋地告诉记者。春节前,高唐县的一家企业上门定购了上百幅的剪纸作品,她日夜操刀终于将3000多元收入囊中。
黄玉华告诉我们,她6岁学剪纸,已剪了44年,光国家(国际)大奖就获过十几次,以前从没指望靠剪纸“吃饭”。要不是县里动员她进城,并协调2万元贷款帮助开了这家店,自己还在家“玩坷垃”呢!
从2009年初起,茌平县先后拿出500万元“文化创业基金”,开出“零税费、廉租房”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剪纸、绳艺、面塑、烙画等10多种门类的313名民间艺人进城开店,其中像黄玉华这样的“大师”就有40余位。
茌平剪纸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民间美术展览,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收藏。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茌平剪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参加多次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剪纸艺术进课堂”工程的开展以及每年举办的剪纸能手大奖赛、剪纸展览更加强了茌平剪纸的普及和推广,如今,剪纸已成为茌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为了形成文化的产业化,该县相继注册了“茌平剪纸”、“陶元黑陶”等4个文化商标,组建起剪纸、书画等7大民间协会,帮助黄玉华等文化遗产传承人举办了16场个人艺术展,并邀请尹秀风等民间艺术家义务为全县43所中小学开起民俗艺术课、在14个乡镇党校办起“培训班”。在去年“飞天杯”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展示活动中,茌平有100多幅剪纸作品获奖。上海世博会期间,该县带去的100余幅剪纸作品,一露面就被抢购一空,其中40余幅被国外收藏。
一石击水,民间文化生产力随之激活。像黄玉华这样的剪纸艺人,在继承传统剪纸“粗犷传神”的基础上,运用“细腻”的剪法,开发出框画、卷轴以及地图、肖像等7类新剪纸,先后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铜奖。黄玉华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十美醉酒》,以1万元的高价被著名酒器收藏家张志银收藏,名动国内剪纸界。
目前,全县共有6个剪纸镇,从业人员及爱好者超过万人。茌平剪纸正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开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