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岩区直下街,有一位热爱书法的老人,叫李施增,今年已86岁高龄。他曾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那年,被选入部队当文艺兵。退伍前,为其他退伍军人转业提供培训班。书法更是臻至佳境,被收录进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名家大典》。
然而千帆过尽,李施增用一方“瑞雪兆丰年”的印章,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愈老弥纯。已是86岁高龄的李施增谈起自己的老年生活,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总结:“道法自然,乐在其中”。
■吟唱古文,追忆私塾时光
记者来到老人工作室时,已是上午9点。老人刚从公园回来,正和好友闲聊。“平时我习惯6点多起床去公园锻炼,吃了早饭就过来喝喝茶、练练字。”说罢,热情的李施增老人摊开宣纸,准备为记者写上几笔。反复推托下,老人才重新坐下。
“我7岁开始就上私塾读书了。”李施增老人讲述了他在私塾中的生活,当时班里有20多人,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里上学。背过了之后教书先生会对背诵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大体意思。
“现在记性不好了,以前能背得更多。”老人说,像《三字经》、《百家姓》都会吟唱,这些是当时的普通诵读课本。“上学时用毛笔写作业,先生教的是柳公权、颜真卿的帖子”,刚开始,先生会先写出一个样本让他们进行临摹,一撇一捺都要批阅。先生会把写得好的字画一个圈,写得非常好的画两个圈,写得不好的打个叉,然后再在旁边写上批注。等练到一定程度了,就可以不用临摹直接进行书写了。
学堂每到下午,老师总会拉起二胡。这悦耳的琴声常让他听得如痴如醉,好学的李施增又开始学起二胡,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他指着桌下的一把二胡说:“以前经常拉刘天华的曲子,有时候会自拉自唱。”
谈起年少时候的经历:练过书法,学过二胡,当过兵,做过老师,虽然这些经历并不轻松,但老人只是轻描淡写地概括成“丰富”。
然而,不管是学什么做什么,李施增都能有所造诣。15岁时,他写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周围大人们的认可。为补贴家用,还曾上街卖过自己的书法作品。19岁,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毕业那年,他被选入部队当文艺兵。在紧张忙碌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休息时间练字是老人最大的乐趣。
■眼不花,最爱读书写研墨
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砚,一方墨,便是老人精神的一种寄托。一撇一捺一点一竖,架构起老人低调内敛的性格。
“天生万物,道法自然,处处有道,事事可参。”他解释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书法练习者,成名家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说书法是他用来悟道的一种手段,一种探究禅的方法,通过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工作室的整面墙上挂满了老人的作品,其中一幅由草书写成的《枫桥夜泊》,字体苍劲有力。另一幅《风流天下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人说道:“我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像李白一样,找到孟浩然这样的知己。”
书法已经伴随了老人七十九载,成为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八十多岁的他身体健康,骨骼硬朗。交流中,老人喝了一口普洱茶,笑盈盈地说:“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我给自己的生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道法自然,乐在其中。”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和他一起体会书法的无穷乐趣,老人还收了两个学书法的孩子。记者看到,老人的工作台边上堆着一叠学生的临摹作品和临摹本。“学书法必须先从楷书开始打基础,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峰。学书法要慢慢来。”老人对这两个跟了他4年的学生很满意,“看到孩子们喜欢书法,能虚心学习,我也很高兴。”
临走,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几幅字。只见他放下茶杯,先在藤椅上静坐一分钟,不发一语,然后起身,拿笔,沾墨,落笔,一气呵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果有朋友需要我的字,都可以来找我,我愿以字会友。”记者离开时,老人说道。 来源:中国台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