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往往有狂癫的表现,这是因为如果他们性格上都循规蹈矩的话,艺术上也很难创新。所以《庄子》里有“解衣盘礴”的故事,唐代书法家有“癫张狂素”,李白醉酒狂放。这是我们需要理解他们的,社会对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也应当多一些宽容。不然,我们也很难欣赏到那些传世杰作了。宋代的书法家、画家米芾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自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仕、溪堂主人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史》本传称他为吴人。
关于米芾的事迹,史书记载很简略。他生活在北宋仁宗和徽宗时期,因为母亲曾作过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得以补官任含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任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设立书画院,得蔡京推荐,被召为书画学博士。其子米友仁是著名画家,米芾曾利用赐对便殿的机会,将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献上。后升任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由于他的书法为徽宗所赏识,因此曾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入宣和殿观禁中所藏,一时颇为荣宠。后出知淮阳军。
米芾为人倜傥不羁,违世异俗,“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立吐清畅,所至人俱观之”。而又好洁成癖,不与人同巾器。知无为军时,见奇丑之巨石,大喜,以为“足以当吾师”,乃穿着整齐而拜之,并呼之为兄。由于这些表现,当时人们以为他行为乖戾,称他为“米癫。”
米芾在书法上与苏轼、黄庭坚、蔡京、蔡襄等齐名,他学书用功甚勤,遍学诸家。他自述学书经历:“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学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海岳名言》)。说明他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眼界也越来越高。他说:“学书需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一日废也”,又说:“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可不勉之”(同上)。
宋代书法承盛唐之后,书法家们极力摆脱唐人形成的格套,追求创新,形成“尚意”的审美趣味。米芾在书法上成名之后,对前人的评价大体是卑唐尚晋。他贬抑唐代楷书,说:“欧、虞、褚、柳、颜,皆一体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海岳名言》)他对唐代草书评价略高,但也颇有微词,说张旭“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平淡,稍到天成,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米芾贬唐,既是当时的艺术潮流,也出于他个人艺术上的趣味和追求,他追求书法上的韵外之致,而感到法度森严的唐楷不能任情适性,故深以为不便。他把自己的书房名之为“宝晋斋”,把自己的文集题名为《宝晋英光集》,足以说明他对晋人书法的崇尚。他下过很大功夫临摹晋人法帖,《宋史》本传说他“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其实他于晋于唐都下过很深功夫,他走的是入古出新的路。
米芾的书法名迹,流传后世的不少,最著名的是《蜀素帖》、《苕溪诗帖》、《乐兄帖》、《崇国公墓志》、《拜中岳帖》、《箧中帖》、《草书九帖》、《多景楼帖》、《宗正帖》《虹县诗》等。《蜀素帖》和《苕溪诗帖》是米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极力表现自己新风格的作品,内容都是抄录自己的诗作。从这两幅作品看,米芾的创新表现在用笔和结体两个方面。他自述用笔方面的经验,云:
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轻重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他强调的是执笔轻虚,点画要有变化而不失天真。唐以前书法家大都强调“锥画沙”、“印印泥”,中锋用笔。他用笔却强调侧锋,注重粗细、轻重、疾徐、动静、刚柔的变化,而以圆劲秀挺为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八面出锋”,或“锋势备全”(《海岳名言》)。他自称作书是“刷字”,“刷”可以说概括了他用笔的明显特点。在结体方面,米芾特别强调“势”,他说“真字须有体势乃佳”,作字需有“飞动之势,”有“展促之势”(《海岳名言》)。所谓“势”,就是要求写字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蜀素帖》和《苕溪诗帖》都体现了米芾书法的上述特点。用笔既多侧锋,结体欹侧夸张,绝少横平竖直的笔画。虽然不端正,却爽爽有神。苏轼评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珊瑚网书录》)。他后来的作品不那么刻意,追求平淡天真。如《拜中岳帖》、《多景楼帖》不过于注重技巧表现,而是放笔“刷字”,表现出自己的人格性情,古雅劲挺,不同流俗。
米芾的行书成就最大,草书虽极力追摹晋人,成就却不及行书,但也有佳品,如《秋深帖》就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气力复何如也”六字,一笔灌注,连绵而下,笔力雄强。《宣和书谱》说米芾“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米芾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文章、诗、书、画,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珍藏名家真迹及碑帖拓本十分丰富,观览既博,取法自宏,这使他的书法在广泛吸取多方面营养的基础上,一步步攀登上艺术的高峰。他的字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和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快刀利剑的气势,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儿子米友仁,书风苦肖其父,人称为“小米”。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从赵孟甫、文征明、董其昌、王伟等大家的书法艺术中明显地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