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书画家吴向明谈艺术需要大胆往前走
发布时间:2012-04-01 阅读次数:1551次

在饱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得到长足的继承和发展,永葆青春活力?吴向明用自己的半生精力求索证明:艺术需要“大胆”地往前走!

3月28日上午,站在金樽国际9楼吴向明书法艺术馆门前等待里面人应门的时候,我的内心颇有些忐忑。刚接到的消息,说从咱淮安走出去的著名书画家吴向明近日回淮盘桓数日,于是有了个绝佳的采访机会。据说此人是中央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40多个国家元首,并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及50多个国家大使馆珍藏。诸多荣耀的光环让我对其产生了不真实的印象感——一个表情严肃、不怒而威的“大师”?然而,门开后,一个身形清瘦,气质恬淡,头发因略长而稍显不羁的中年人张口就喊:“小何啊?!”登时,我心中的距离感消失殆尽。待坐下相谈,他抬头问的第一件事却是“最近我们报社怎么样?”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吴“大师”竟是自己的同行、同单位前辈,创刊之初的“淮海晚报人”!

接下来的谈话轻松惬意,吴“大师”处处以和我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自居,我也从他那看似不羁的外表下发现了一颗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的赤子之心。

●师古不泥古

“游神万古,荡思八荒”是挂在吴向明书法艺术馆(淮安点)大门两侧的楹联。从这幅联上,不管是其奔放洒脱的字形还是简单8个字下的“弦外之音”,都能看出吴先生在艺术上的开放思维和锐意进取。

任何人的书法之路必然从“师法古人”开始。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吴向明有着书法世家的家庭背景。虽然幼年家贫,但吴向明5岁起便随母学书,把从猪、羊屠宰场上捡来的猪毛、羊毛做成粗陋的自制毛笔,以发酵过的锅底灰为墨,日复一日不间断地临习书法。长大后,吴向明当过兵,从事过文学编辑、战地记者、总账会计等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不论再怎么忙,他一天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后来,吴向明又拜著名书法家周慧珺为师。

不过,虽广临百家,但吴向明却巧妙地博采众长,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吴向明的字中,可见欧体的严谨、颜体的筋度、柳体的骨度、赵体的粗壮,甚至日本正狂味书法的飞动、飘逸和立体感,美国慓秀味书法的凝重洒脱以及东南亚缩放味书法的拙朴古典。对此,吴向明说:“如果书法都按照‘点像瓜子撇像刀,横轻竖重捺像扫’的要求,就会千篇一律,无法以自己的个性表现书法艺术。”

为了“师古不泥古”,吴向明还像画家一样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把自然界具有美感的事物形状捕捉下来,运用到书法中去。1988年夏,吴向明的父亲患病,他陪侍父亲住院。在洗手间解手时,吴向明突然被几条蛔虫吸引了。蛔虫的盘曲、伸展、蠕动让他灵感乍现。于是,在夏季臭气冲天、蚊蝇飞绕的厕所里,吴向明一蹲就是二十分钟。别人都以为他是跑出病房的神经病人,报告了医院的值班人员才将他拽了出来。后来,借鉴蛔虫身上的圆转、弹性、力度和动感,吴向明发明了“蛔虫竖”,打破了几千年来屋漏痕竖、垂露竖、针尖竖一统书法天下的格局。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吴向明又相继创造了“马蹄点”、“桃花点”、“蚯蚓横”、“折枝捺”等50多种广受行家好评的笔法。

●一笔融万象

观赏吴向明的书法作品,即使是像我这样对书法完全不懂的“门外汉”也感觉到了内心的震撼。我说不出那些华丽又复杂的溢美之词,只觉得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书法。它不仅仅是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说是一幅幅的画,一首首的妙曲,一帧帧的摄影写实。吴向明的每一幅作品都在向人们说明,他不仅仅是在写字。整幅作品从色彩的运用、形式的架构、空间的布局到字体的变化,都令人感到气韵悠长,美不胜收。

为什么一幅千古不变的单色线条却能产生如此大的视觉效果呢?这与吴向明“一笔融万象”的创作特点息息相关。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景艳采访吴向明后,称他是“在艺术魔块中发掘宝藏的人”。景艳在文中描述道:“看吴先生写字……抑扬之中犹如笙箫,连绵之中能见琴瑟,每一个字符都暗含音乐的律动……再看吴先生的小品,方寸之间却有无穷玄妙,篆、隶、楷、行、草,甚至于甲骨文、外文都能集于一篇,浑然一体,而或浓或淡的墨景,或隐或现的色韵,几笔淡描素染,岂不是绘画中才现的逸致?而镜头式限框取材,布景留白,三维空间的运用手法又分明是用了摄影的技法。”

是的,在吴向明的书法中,似乎融汇了各家学派的千军万马,这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早年,老师周慧珺曾对吴向明说:“学书法一定要以立体感为最终的追求目标。”就是这句话让吴向明顿悟了书法的个中奥秘,从此,他潜心研究书法立体学,并且把书法当作学术研究来做,探究书法艺术的审美密码。几十年来,吴向明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逻辑学、透视学、立体几何学、美学理论,并“大胆”地将这些原理应用到书法上,做到在书法布局上的大小远近错落有致以及色彩搭配相得益彰。

●创造即生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赵恺在吴向明创办的《中国书画研究》创刊两周年之际曾说:“存在决定意识。随着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变革已是历史的必然。各种文艺形式,尤其是中国书画,也面临着继承、引进和融合二者的创新的严峻考验。这才是应了齐白石先生的那句话——‘变则生,不变则死’。”湖北省襄樊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刘浩也说:“继承只是过程,创新才是方向。”纵观吴向明的各种作品,与众不同的变通和创新乃是其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他得以在众多书法大家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原因。

虽然如今自己的名字后头跟了一大堆的头衔和荣誉,但吴向明向记者介绍自己时,只说:“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一个传承人,吴向明最关心的是传统艺术在现时代里的生命力,而在他看来,这个生命力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每一幅作品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己”,是吴向明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种把书法当作创造来做的心情。

吴向明众多前卫新锐的艺术创造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花费十多年时间创作的“十二生肖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文》一经推出就受到极度热捧,发行两岸三地,为艺术类图书发售首次突破70万册。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还为其题词。“人们都喜欢新的事物,而传统的艺术要想焕发新的生命,必须能吸引人的关注。”吴向明说,“我研究甲骨文15年了。甲骨文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冷门,而十二生肖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我深信,如果这两者结合起来,一定会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吴向明认为,艺术市场需要突破口,艺术研究领域也需要突破口,艺术影响力更需要突破口。十二生肖甲骨文,正是吴向明将十二生肖与书法艺术结合后打造出的一种在他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吴向明在书法艺术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正如他自己在《中国书画,中国制造》中说道:“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创作精神,让我们以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技法,新的艺术思考,打造出中国制造的名人品牌,打造出中国制造的特色创作,打造出中国书画的人才资源。”

●“大胆”往前走

书法对于吴向明,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更是一项事业。这些年来,吴向明除了自身研习书画,还创办了《中国画研究》、《军地战友艺术报》等,并举办过全国书画大奖赛,编辑出版作品集、特刊多期,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他还带着手中的笔,走进偏远农家,走过2700多个边防哨卡,深入三军仪仗队、国旗护卫队推广和普及书画艺术。目前,以福建南方书画院为代表,吴向明已在山东省、曲阜、滨州、安徽淮南、江苏、天津、河北、北京、解放军等地建立了对外开放的书画院、研究院、创作院20多家;还有以江苏昆山为代表,目前已建成米襄阳创作研究基地以及吴向明书法艺术馆4处。吴向明还为书法艺术构建网络平台、捐赠慈善事业,甚至帮助一些地方策划用书法艺术进行招商引资。吴向明意欲让中国书画走向市场这一在很多人眼里看似“浅薄”的做法,目的却是要让中国书画艺术从束之高阁到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全世界华人都参与到中国书画的研究和交流中来。

不论从自身的艺术造诣,还是从将艺术推向市场的行为,吴向明在用行动告诉国人:我们的艺术需要“大胆”地往前走,不仅要敢于转变,敢于创新,更要敢于突破!“师古而不泥古,出新而不出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方能体现中国书画的真正魅力。从这点来说,“大胆”也许可以成为中国传统艺术迈入一个崭新时代的突破口。

吴向明艺术档案

吴向明,1957年生。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文艺学研究生。书法初法欧阳询《九成宫》,后攻篆隶,并潜心研究甲骨文、铜器铭文、女书等。中国当代书法家五人作品丛书作者之一和《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丛书第二卷以及《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等辞书的特邀顾问编委。

作品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40多个国家元首,并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及50多个国家大使馆珍藏。业绩及作品载入《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世界美术集》(华人卷)、《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专家》等经典名录,获得了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王光英、吴阶平以及朱学范、周谷诚、杨静仁等30多位文化泰斗联合签名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荣誉状”。著有《吴向明书法作品集》、《吴向明国礼书法作品选》、《吴向明书信作品集》、《吴向明十二生肖甲骨文》、《吴向明残墨作品选》、《吴向明楹联作品集》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作专题报道。现为中央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家  吴向明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35710334777832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