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3000元可买一份鉴定书!行业乱象丛生
发布时间:2012-03-18 阅读次数:1733次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造假者谢根荣凭借假古董真证书,成功从银行骗贷6亿多元。

2011年下半年,“金缕玉衣”成了闻名全国的笑话。而此笑话显然不是国内藏品鉴定混乱的孤例。这些年来,“谁是书画鉴定主体”、“艺术品的真假谁说了算”,这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当前艺术品鉴定既没有标准,也没有法定的权威鉴定机构,这导致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混乱。

单小英:书画鉴定没有绝对权威目前困扰藏家的最大问题是民间书画鉴定谁说了算?广东文物鉴定站站长单小英指出,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设立权威的书画司法鉴定机构。按照国家文物局规定,文物鉴定站的行政职能是对文物的出入境审核和管理,以及受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文物拍卖标的等的鉴定审核,不涉及对社会的文物鉴定。不过,基于民间鉴宝的需求迫切,广东文物鉴定站每周二整天对外开放,为市民鉴定文物。

单小英透露,国家文物局正在着手为新出台的民间文物鉴定管理办法作市场调研,有望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文物鉴定行为。

单小英坦言,书画鉴定事实上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相对的权威。“一部中国书画收藏史就是一部真假的博弈史。”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一语中的。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相对权威有效的鉴定呢?有专家指出,可以借鉴参考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执行惯例,即绝大多数商业鉴定行为都会通过正式注册的鉴定机构完成,艺术品鉴定师与建筑工程师一样凭证上岗,出现真伪鉴定事故亦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国家文物鉴定机构不对外服务

国家设立的各级鉴定机构及相关的考古所、博物馆、文物商店等鉴定人员职责主要是开展内部文物鉴定,一般不对外服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2005年补充了新一批委员之后,第二年随即公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其中一条正是“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

目前的书画鉴定机构都没有法律效力民法专家何山认为,从法律层面看,目前的书画鉴定都没有法律效力。因为“鉴定权”本身是一个法律概念,这个“权”必须是经过法律赋予或法律程序认可的,而鉴定作为证据的一种,在取证过程中被称为“鉴定结论”,一般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出具。但是,由于书画作品的特殊性,鉴定起来往往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国家又没有设立权威的书画司法鉴定机构,只有一个鉴定委员会,而它又不对社会负责,不承担责任,造成了社会上各种名目的鉴定机构丛生的情况。

家属或学生对作品认知不全面

画家本人或家属打假频见报端,他们的鉴定就最具权威吗?评论家牟建平认为,画家本人或对其艺术风格极其熟悉的家属对作品的鉴定当然最具可信度,有些虽身为子女但对画家的作品认知不一定全面,尤其是早期的作品。

行业趋势

文物局拟修订《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日前,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出席活动时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文物鉴定资格管理制度,鉴定资格准入和鉴定行为监管体制尚未确立,加之鉴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受利益驱使随意开具鉴定证书的现象,导致社会舆论对“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虚假鉴定问题反映强烈。对此,国家文物部门将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文博行业道德制度建设,研究修订《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专家观点

花钱买证书很普遍专家职业操守成问题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文物鉴定都未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在困局面前,一个共同的呼声逐渐清晰——成立有鉴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独立运作,依靠现代科技提高鉴定准确度。

著名画家史国良曾表示:“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五线谱’,只有专家能够破译,而现在的局面是有鉴定资质的不够专业,足够专业的又没有资质。同时,个人意见难免有偏,组成一个集体,才有监督性和公信力。”

“任何行业都要有一个标准与评估的体系,而这又是投诉与维权的前提”。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愤慨地说,文物鉴定估价这一行,早已不再是一块净土,而成了一个“江湖”。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江湖”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

有媒体披露,在行业内,只要向所谓“权威机构”交上3000元,就可以得到一份鉴定证书。“现在整个专家队伍都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很多专家的职业操守有问题”。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无奈地说。

鉴定行业四大潜规则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指出,从法律角度来说,画家本人或家属的鉴定意见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如何鉴定艺术品及古董的真假,评估其价值是个“大学问”。此时,潜规则往往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潜规则一:权威说了算。国内一位知名瓷器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到了鉴定现场,“一般是以在我们业内的权威程度来定,就是说,如果老师们说是对的,一般学生也说是对的。”

潜规则二:互不拆台。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其他同行(没有师生承续)即使有意见,一般在明面上也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

潜规则三:彼此掩护。媒体披露,故宫的学者陈万里读书多,但他不会鉴定器物,而古玩店老板出身的孙瀛洲在实战鉴定中所向披靡,蜚声海内外,但因为文化太低,写不了,一直到去世,连副研究员都没评上。孙瀛洲和陈万里常常在外出鉴定瓷器时是搭档。

潜规则四:让客户满意。只要仿得不太离谱,全都“看老”,自己省心省力,买方卖方皆大欢喜。“大家一起看一看,完了该签字,签完字,吃了顿饭就走了。”

相关书画新闻: 鉴定书  文物鉴定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3110589981079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