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明在忙自己的石头活

一块石头,在别人的眼里也许就是那么一块不值钱的普通石头,但是在苏维明的眼里,也许它是一块石艺的奇迹。说实话,他曾经在湟水河岸捡回的一块石头就卖到了1.7万元的好价钱。
苏维明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香水村的一个农民,自小就酷爱石头,只要喜欢的石头,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背回家,然后根据石头形状或石头表面的图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石头起上个像模像样的名字。这样的日子,苏维明整整走过了40多年。
3月10日,笔者带着几分好奇去探访了这位石头好家。老苏家并不远,乘公交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当笔者到达他家门口时,老苏正在自家的小卖部门前忙着他的石头活,见到我的到来,他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起身招呼。
笔者看到,小卖部门前摆放着二三十块图形各异的石头,每个石头上都用毛笔标上名字,什么祖国万岁、青海湖地图、迎客松……名目很多。当笔者问及为啥要在每个石头上标上名字时,他笑着说,这都是我经过仔细斟酌石形、图纹后起的名儿,为了防止忘记就用墨汁标记了。根据的老苏的说辞,我仔细打量了好几块已经标记的石头,你别说,它还真有那种艺术感觉和欣赏价值。
随后,老苏带我去看了他多年来拾捡来的很多石头。走进老苏家,墙院脚下堆放了一大堆石头,圆的、扁的、长的、方的,样式很多种,小的两三公斤重,大的有四五十公斤重。在老苏家的后院里也堆放着好多石头,形色各异,老苏时不时搬起一块石头给我看,指点着那块石头的形状和艺术图案。他还拿起一块扁圆形卵石说,这块石头叫“昆明翠湖”,你看这是湖水、这是亭阁,都很逼真,就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苏维明告诉在笔者,他现在房前屋后的这些艺术石有300多块,以湟水河的居多,也有从黄河沿岸捡来的,个别石头是借着外出打工的机会从新疆、甘肃酒泉那里带来的,还有一些石头是从别人手里5元、10元、20元不等价钱买回来的。
看完了他的艺术石,老苏又给我讲起了他与这些石头40多年来结下的情缘。
老苏天生爱好石头,从17岁上学的那段时间就已经喜欢上了石头,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到湟水河边捡石头,看见喜欢的就抱回家。但是,当时的苏维明对奇形怪状的石头仅仅是好奇,根本谈不上“石艺”这样的概念。
1969年高中毕业后,他被选拔到马场垣公社农科站做农科员,主要从事良种培育、果树修剪、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但是,他对石头的情缘一丝未断,闲暇之余,他的两条腿总是不自觉地向湟水河边走去。
1981年,因其他原因被单位解聘后,迫于一家人的生活,他开始自学油漆画、种树苗等,挣点微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尽管,整天的忙碌很苦很累,但是,捡石头依然是他打发闲暇时间最好办法。他说,一看见好石头,他总是情不自禁。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苏维明的脑子里开始出现“石艺”的初始概念,他已经感触到了那些自己捡来的石头里面蕴藏着的艺术灵感,他似乎看到了这些石头的艺术灵魂。也许,这时候他也才有了自己捡石头的目的。
1985年以后,他的石头慢慢帖“金”了,有人开始找上门来看他的石头,满意了总要买走几块,当时一块不带底座的原石头,能卖到二三十元。当然这样的价格并不显眼,而这二三十元却刺醒了老苏的经商神经,到了90年代末,他开始琢磨着给石头置底座,当底座和石头结为一体时,成了名符其实的石艺。老苏告诉笔者,一块石头放上底座后,艺术价值大增,2000年,他的一块带底座石头最低买到了300多元。2001年,他从湟水河背回家的一块重约5公斤左右的“八仙图”石头,被兰州军分区一名军官以1.7万元的价格买走,第二年,有一块具有“法”字图案的石头被兰州军分区另一名军官以8000元的出资买走。
说起近几年的石头收入,苏维明乐呵呵地说,卖石头是一个没有成本的买卖,我不花一分钱从河边捡回来,又拿上百元、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卖出去,那全是利润呀。他还告诉笔者,2000年以来,这些石头每年能给他至少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运气好了,一块石头也许能卖上几千元或上万元,不过这样的几率很少。
今年,已经61岁的苏维明在石头的陪伴中走过了四十多年,石头对他来说,几乎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闲暇时间,当左领右舍的老人们结伴在靠阳的墙脚下晒太阳、拉闲杂时,苏维明的影子总是出现在湟水河边的石滩上,也许,那里会有新的奇迹出现。
采访结束时,苏维明还透露了他的一个想法,他说,他还爱好书法,善于收藏一些县内外的名家书画,现在家里的一些好石头也不想往外卖,如果资金允许的话,他准备修几间展屋,把自己收藏的一些书画、石艺做一次展览,供大家交流欣赏。
是啊,对一个还未在石艺行业形成气候的农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胆的设想,但愿,老苏能圆这个梦……
(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