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成“烧炭”、李连会“种地”……谁会想到,昔日这样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
走进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一间名叫“奕韵轩”的农舍,一进门便被眼前一幅幅或优雅、或雍容、或秀丽的画卷所吸引。在进门右侧的一张长方形桌上,一张画有桂林山水的宣纸平铺在上面,村民李荣明正在完成这幅漓江山水画的最后几笔。
如果没人介绍,很难相信仅有初中学历的李荣明,12年前还是镇上外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如今他笔下的水墨山水画远销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单幅最高价值达8000至1万元;他还培养了30多名来自广西各地的徒弟,并利用自己搭建起来的营销网络帮他们把作品推广出去。“我现在既是画家,又是老师,也是经纪人。”李荣明说。
然而,在五通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南国小镇,李荣明只是镇里3200名“画家”中的一位。来过五通镇的人,无不为这里农民笔下作出的一张张画卷所震撼、所感动。
五通镇,古时义宁县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桂北四大古镇之一,全镇有6万多人。镇上农民作画最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当时镇里的农民以绘制门神、财神等来挣钱。“近一点的,还要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一部分农民靠创作字画挣上了文化钱,过上了好日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书法绘画行业。当地农民通过父教子、夫带妻、朋友传朋友,使习字学画的人渐渐遍布全镇和周边乡村。”五通农民书画艺人协会会长李国成说。
在五通镇,像李国成这样“半路出家”的农民书画家不在少数。
今年74岁的李庆刚,是开创五通农民画市场的先驱之一。他原以卖肉为生,后改行画画,主攻梅竹,现在作品已销往日本;42岁的李连会主要以画竹为主;而林嘉瑞主笔的长100米的《吉祥奥运图》,更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出……在五通镇,人人都能学书画,家家都能开画坊。
五通镇农民画的兴起,富了农民的脑袋,更富了他们的口袋。在镇上三四层“农民画楼”整齐排列在街道两旁,这些小楼的一楼大厅,多为农民自家开办的画坊。走进一家挂着“轩岐堂”招牌的画坊,只见大堂四壁挂满了不同风格的牡丹画,有的富贵艳丽,有的清秀可人。大堂里播放着中国古典音乐,几位画工正在专注地作画。主人迎了出来,他叫蒋国康,2003年开始作画,主要画花鸟,尤擅牡丹。
蒋国康是五通镇本地人,2000年中专毕业后到南宁工作,2003年辞职,回家跟父亲学画。他说,之所以放弃城市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从小受镇里的氛围影响,对绘画很有兴趣,而且看到乡亲们通过卖画,收入比自己在城里工作收入还要高,因此决定回家学画。
“最早和父亲学,后来到广西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更多的是靠临摹和同其他人交流。”蒋国康说。一开始,他的画都是拿到桂林市自由书画市场上卖,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开起了自己的画坊。现在画坊不但搞创作,还招收学生,一些学生甚至从南宁、北海慕名而来。“画坊一年能创作600多幅作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北京、广州等地的书画,每幅画定价500到3000元,一些好作品可卖到二三万元。”
五通镇的农民书画吸引了外界的目光。2007年3月,五通镇荣获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通镇党委书记石羽介绍,现在全镇有889户专门从事绘画产业,作画队伍达到3200人。20人以上的画坊有40多家。
目前五通镇约1800人专业作画,利用周末送到桂林市自由书画市场销售,很多农民画家通过网络与外地销售商签订订单销售。目前,五通镇的农民画市场遍布全国,在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地也打开了市场。2011年,五通镇绘画产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书画生意越做越大,五通镇的农民画家们也遇到新问题,“首先是品牌意识不强。”现在五通农民画家都是分散经营,无法发挥规模和品牌效应,也没有申请过注册商标,创品牌的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五通农民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很多卖出去的画都没有签名落款,销售商收购上来后,在作品上随意落款,摇身一变成了他人的画作,价格也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作品遭人临摹、复印的情况也很多。
针对目前五通农民画存在的问题,当地政府和农民书画艺人协会也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临桂县县委书记彭代元说,书画艺人协会正考虑申请五通农民画商标,并通过协会组织农民书画艺人集体创作、统一销售,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五通镇已动工修建占地320亩的“中国农民画第一村”书画艺术中心,集展览、创作、销售、培训、旅游于一体。建成后,“中国农民画第一村”必将成为桂林旅游的又一亮丽名片,更多的画家将借助这一平台,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
(参加采写记者龙松林 王勉 管浩 张捷)新华社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