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初春,春寒料峭。 2月8日中午,在宝兴县城的一所小房子里,一位老者身着唐装,灰白胡子占了脸的三分之一。他的胡子曾令其走在街头被人当作算命先生。 只要天气晴好,老者都要到宝兴县附近的山水边转转,他要将宝兴的山山水水存在自己的脑海中,酝酿,发酵——等到灵感迸发的时机,指上蘸墨,将心中美景倾泻在宣纸上。 指画家周学渔,俨然将宝兴的山水当作了自己的灵感库房。 在周学渔的书房中,处处摆放着奇石、根雕,这些都是他行走在宝兴的山水中,日积月累发掘回来的宝贝。 承父业 手指当笔绘山川 无旧路可寻,无成法可依,周学渔我行我素,放胆前行。 一盏黯淡的白炽灯,苍白的光照着那段夙兴夜寐的日子。百折不悔,时间终于将“爪痕”变成了画技。 画、画、画…… 门外,是喧嚣的街市、为生计名利奔波的人们,而“淡远斋”内,是一位潜心作画、抚弄奇石、恣意舞墨的老人,那超凡脱俗的神情,仿佛就是那位世外桃源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 1934年,周学渔出生于宜宾长宁一个书画之家,自幼从祖、父辈习文且习画。 周学渔小时候,当父亲要替人作画时,他都乖乖地站在十多斤重的大砚盘前,双手紧抱墨锭一圈又一圈地研墨。 等研好了墨,父亲铺上了画纸,周学渔就呆呆地站在画案边,双手压住纸角,不敢乱动。 每当稍有不慎,洒了墨滴或动了纸,周学渔的脑袋都要变“木鱼”,被敲痛还不敢哭。 这份苦差事,直到画幅一角落上“莲子爪痕”才结束。久而久之,“爪痕”也便成为周学渔一辈子抹之不去的心底之痕了。 每次父亲作画,对于孩提时贪玩的周学渔来说,都是一次煎熬。只有等父亲画完,周学渔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孩提时候的他,并没有意识到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国画的爱好。 1959年,周学渔考上四川省南充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班(今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学习中文。就在周学渔就读南充的第二年,丧父的噩耗如一声惊雷,周学渔人生从此出现拐点。 父亲已故,宝贵的家传绘画事业需要人来继承,周学渔暗暗下定决心。 “继承”谈何容易!当时的周学渔有一定的油画功底,但对国画却不甚感兴趣。而正是从西方油画的技法里,周学渔硬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转身”之路——丢开传统的毛笔,直接用指当笔。 无旧路可寻,无成法可依,周学渔我行我素,放胆前行。 一盏黯淡的白炽灯,苍白的光照着那段夙兴夜寐的日子。百折不悔,时间终于将“爪痕”变成了画技。 画、画、画…… 终于,宣纸上,周学渔指尖过处,绽开了梅兰竹菊,留下了山水风光。朋友前来索求作品,让周学渔增强了信心。指画,开始令他痴迷。 寒暑易往,韶华易逝。指画,为周学渔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 进宝兴 万千灵感养画魂 “川西,巍巍群峰,莽莽高原,皑皑冰雪,森森林海,湍湍急流,还有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长毛碧眼的金丝猴,奇峰异石美不胜收,清泉飞瀑让人陶醉,秀丽风光动人心魄,山川灵气无处不在!” 从学校毕业后,周学渔便一心去往边远山区,汲山水之灵气,吮造化之甘乳,欲将指画进行到底的周学渔,被分回了家乡长宁。 随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差点让周学渔与指画绝缘。 指画是“画墨画”、“搞倒退”、“见物不见人”,三条大棒,将周学打闷了。 不久,连教书也成了罪过,怀着难言之痛,周学渔回到了乡间。 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周学渔的“贫下中农”岳父却大力支持周学渔创作指画,正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让周学渔难忘的是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次人才大流通的浪潮中,他毅然应聘出走川西,终于圆了去山区的梦。 “川西,巍巍群峰,莽莽高原,皑皑冰雪,森森林海,湍湍急流,还有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长毛碧眼的金丝猴,奇峰异石美不胜收,清泉飞瀑让人陶醉,秀丽风光动人心魄,山川灵气无处不在!”周学渔在日记中写道。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正好养成画家大气磅礴、丰采多姿的山水画风。 “当时,最大的苦恼是身边没有老师,所以走了不少弯路。”回忆过往,周学渔仍心生怅然。为了创作指画,他一边苦苦探寻前进之路,一边坚持自学国画,而书籍成为他最好的老师。 1989年,周学渔除了在宝兴中学任教外还被安排到宝兴职业中学(宝兴中坝乡)任教。两所中学相隔一二十里。每次往来都成了他观摩宝兴山水的最佳时机。 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年,他遇到了从成都到宝兴来写生的曾尧等画家。在他们的指点下,周学渔得以将国画中的山水画技法融入到自己的指画中来。 宝兴山水,水墨含香,一个人的纸上时光,就在那气象万千的挥洒涂抹中,不知不觉地消逝着。 入佳境 国内国际扬其名 河流边的石头,群山之中的树根,每次周学渔穿行在宝兴的山水中时,都要将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搬回家中观摩。
周学渔简介: 男,1934年生,四川省长宁县人,笔名渔者,梅溪渔者。中学高级教师,高级书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邀书画师,中国江都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兼艺术评定委员会顾问,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中心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艺术委员,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顾问、高级书画师,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业余喜爱文墨,兼好根艺、奇石。尤其数十年研习指画,既能扬泼墨写意之长,更见质朴、自然、率真、大气之美。《国防时报》、《四川文化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有所介绍。近年应邀参加全国及国际大展赛十余次均获奖。1999年世纪文化艺术中心授予“中国书画艺术家“世纪奖”,参加曼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获得“国际荣誉金奖”。享有“当代艺术成就家”、“国际书画艺术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跨世纪书画艺术名人”等称号。业绩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选集》、《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十余部典集。
来源:北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