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膺作品 src="http://collection.sinaimg.cn/cjrw/20120213/U7286P1081T2D55721F6DT20120213105907.jpg"> 张筱膺作品 张筱膺作品 src="../../../uploadfile/20120213/20120213131256_14.jpg"> 张筱膺作品
张筱膺,1976年出生,满族人。幼年习画。先后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师从方骏先生专攻中国山水画,获硕士学位。2011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跟随王孟奇先生攻读中国画创作方向博士学位。现生活于南京,担任高校中国书画教员,兼任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书画研究所副所长,并领江苏省佛教协会中国画教席。
艺术教育近年来被列为省佛协的重要工作之一。2005年省佛协成立了“缘源书画院”,和南京的诸多艺术院校便有了合作,按照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的培训省内的僧尼和居士学员。青年画家张筱膺便是在这时开始与我们结缘。
几年来的交往和教学实践证明,张筱膺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位老师,与佛有缘、与江苏佛教有缘、与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有缘。六年前的暑期,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大澈堂上,张老师开始給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教授山水画。书画院的学员完全不同于院校的学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僧尼有居士,上大课讲理论对一个学院派的老师来讲并无难处。但对于操作实践,张筱膺老师几乎是一个个把笔、一个个纠正、一个个辅导,真正是不厌其烦、不厌其累。从大江南北到黄海之滨,灵山大佛脚下、破山禅寺碑前,光孝寺丈室、香山寺斋堂,宝华山戒台、花果山胜境……二十多次的集中培训,筱膺老师以她的笑靥、学识和汗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信任和钦佩,为江苏佛教界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我们十分感谢她。筱膺老师作为老师,传我以道、授我以业、解我以惑,堪称人之师表。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筱膺老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书画班也不乏佛学造诣深、修行功夫好,通晓律仪制度、严守清规戒律的法师,用佛教界的话来说是堪作人天使表。于是,筱膺老师成了一名居士,有了一个法名。佛教讲缘起,即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而微妙的各种联系。筱膺老师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凭一支画笔,往来于寺院,与僧尼交流,真是因缘和合,不可思议。
在一般人眼中,佛教应该是无为的,僧尼应该是遁世的。其实,这种认识很不全面。中国的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讲六度万行,讲弘法利生,要求佛教徒以入世的精神办出世的事业,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击、交融、发展的历史,中国佛教从来就没有拒绝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相反倒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佛教对于书画艺术更有独特的理解和审美取向。而张筱膺老师的画作与此甚相契合。
浏览筱膺老师的画,有野趣、有情趣、有禅趣,《扇·云居》和《扇·梵音》是以她的独特的心观世间万物、画世间万物,但更是化世间万物,不是纯粹的摹写世界万物。
筱膺老师在技法层面上独特之用心处有二。
一者,笔墨互现,更重于笔。记得筱膺老师在金山寺评点学员的习作时,对我们认为“好看”的画多有批评,而对于我们认为“不好看”的画倒有所褒扬。原因是,好看的仅仅是构图、色彩好看,而不好看的恰恰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筱膺老师还说,“画就是写,要看到你书法的功底”。这对于多年写字而刚刚学中国画的学员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真有茅塞顿开之感——学书功不唐捐,书画笔法同源。
二者,墨色相融,求变于色。早几年看筱膺老师自编的山水画教材,大概是为教学和普及吧,讲笔法多、讲示范多。看她的真正意义的创作作品,比如《阆苑·十月》、《梦·田园居》、《山水·亭语》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重视笔墨的基础上求变化于色彩。这明显是对西画的借鉴、是对张大千齐白石的汲取,也是对传统人文画的反思和突破。
筱膺老师是东北人,有其豪爽;筱膺老师是才女,有其细腻。而豪爽与细腻又统一于她的心、统一于她的精神境界,统一于她的画、统一于她的笔墨技法。说起才女,人们津津乐道于管道升,管道升的《我侬词》久成文坛佳话,墨竹梅兰、书法诗文清新奇可人。管道升又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与名山大寺。筱膺老师也有不少画作在佛教界展览、被寺院收藏,以翰墨结缘于佛教,可谓功德无量。
心 澄 (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