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影像中国》深陷造假风波
发布时间:2012-02-08 阅读次数:1282次

  2月1日,《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主办方重新公示了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新名单,在之前公示的52幅获奖作品中有27件作品被取消资格。同时,组委会决定在2012年2月1日至15日再次公示入选作品,并声称“凡发现问题者仍可以继续举报”。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是57岁的摄影师白锁亮。

  白锁亮曾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余霞成绮》于去年9月底投寄到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参赛。该影展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人民摄影》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是国内摄影界权威而专业的赛事,现已经举办9届。

  最终,《余霞成绮》入围“靓丽晋城类”优秀奖,但这位山西省晋城市的摄影师却急了,因为他的作品投的是“艺术类”。他打电话到组委会声称,无论是谁搞错了类别,他本人不接受这个奖。

  在2011年12月23日的组委会公告中,《余霞成绮》被取消奖项,并明确说明了取消其获奖资格的原因是“不属于靓丽晋城类作品”。

  但白锁亮却在公示作品中,发现最高奖社会记录的单幅大奖作品《圆梦》和组照大奖作品《雄志越太行》有“像素移动”,即PS造假嫌疑。他将这些作品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了详细展示,这引发了人们对《影像中国》参评作品及评委的争议。

  尴尬的评奖

  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27件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存在“像素移动”,即“PS”行为。有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告诉记者,这部分比例高达70%至80%。

  业内人士表示,如此高比例造假,前所未见。

  去年4月29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发布《征稿启事》,向全国征稿。去年12月16日至22日,组委会对评委会评选拟获奖作品进行了公示。获奖作品分为四类,每一类别一等奖只有一名。其中,“社会记录类(单幅)”一等奖作品为董彦斌的《圆梦》,“社会记录类(组照)”一等奖作品为刘效勉的《雄志越太行》。

  2011年12月29日和2012年1月2日,白锁亮在博客中两次发文,认为这两件一等奖作品均涉嫌造假。

  在白锁亮的博客中,他指出了单幅大奖作品《圆梦》存在的10大疑点,怀疑是采用标准焦段平拍和广角仰拍的两幅照片拼接PS而成;组照大奖作品《雄志越太行》中,8幅作品中有5幅涉嫌PS。

  据介绍,《雄志越太行》是从数千张照片中选取的8张照片。此组照片是山西晋阳、晋焦、晋长、晋济四条高速公路修筑的“工地纪实片”。

  然而,白锁亮通过技术手段发现这些照片中涉嫌增减内容等造假行为。比如原有的电线被涂抹掉了、不存在的山峰却出现在了照片中。

  白锁亮在博客中说:“社会纪实必须真实!违背记录摄影真实性原则、修改原始影像必须取消获奖资格!希望主办方和评委能大大方方给个说法。”

  1月3日,大展组委会作出回应,声称在网上发现白锁亮在博客中提出的质疑。“为了维护‘社会记录类’作品的真实性,组委会将聘请数码技术专家对全部该类入选作品进行再鉴定,待鉴定后由组委会共同发布最终结果,欢迎广大影友关注并监督。”

  1月31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作品鉴定会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召开。此前,组委会与相关人员联系,调取原始图片数据。最终鉴定结果在几大媒体公布:取消记录类25幅(组)不符合参展规则作品的入选资格。另有两幅作品为胶片拍摄,截至鉴定期限,仍未收到作者提供的底片,视同放弃入选资格。

  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刘伟2月3日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强调,被取消的27幅作品中有两件作品的原始胶片还没有到组委会,还在路上;而其他那25幅也不能就说成是造假照片,只是在制作过程中存在违规的情况,有影像移动或修饰程度过大的问题。“作者最初只是把照片寄过来,看不出动没动过,现在我们要求胶片拍摄的把底片寄过来。”他说,“大展组委会最终达成共识,《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利用电脑移动像素的痕迹,《圆梦》(单幅)作品真实,但该作品曾获第20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二者均不符合本次摄影大展参展规则,取消其所获奖项。同时还有20余幅(组)作品被取消获奖资格。”

  那么,为什么白锁亮能够看出来而评委却看不出来呢?面对这个问题,刘伟的解释是,因为白锁亮是晋城当地人,《雄志越太行》的作者也是晋城当地人,他们之间应该比较了解和熟悉,所以也就更早地发现了问题。“事实上,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已经发现并过滤掉了一些违规作品,一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调整过或是变换数据的做法用肉眼是不容易分辨的,《圆梦》作品只是做过小幅的剪裁,单幅作品是真实的。”

  “同时,我们一共收到两万一千多张作品,如此我们的7个评委工作量很大。有的问题照片是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的。”刘伟强调说,“大量的作品,评选者在一张照片的停留时间如果是5秒钟,就很难分辨。”刘伟补充说。

  对于作品造假的认识,刘伟有自己的看法。他强调,很多作者出于对作品的美化目的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但在把握尺度上不是很明确。“我们取消的一些作品,是尺度过大,而并非所称的造假。”

  “搅局者”白锁亮

  没有白锁亮,此次事件也许不会发生。“搅局者”白锁亮,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一名摄影师。

  有网友在白锁亮第一篇博文后用匿名方式跟帖,回击白锁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白锁亮的作品《余霞成绮》入围靓丽晋城类优秀奖后被取消了获奖资格的缘故。

  白锁亮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让他顾虑重重的一个问题。“如果我出来说作品造假的事,会有人觉得我是带有报复心理的:自己的作品落选了,所以指责别人的造假。但后来,也是在大家都支持的情况下,还是把真相说出来。”

  据白锁亮介绍,自己此前就知道《圆梦》这篇作品,它最初的名字叫《瞬间》,几年前已经是河北省的一篇获奖作品。现在看到的《圆梦》,也有剪裁处理。

  有资料显示《圆梦》作者董彦斌现为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摄影学会副主席、《邯郸晚报》特约摄影师、邯郸摄影沙龙版主。《圆梦》曾经先后获得第20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和博摄网摄影月赛一等奖。根据《影像中国》的参赛规则,“在历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已经入选及其他赛事获奖的摄影作品谢绝参加”。也就是说,《圆梦》不管这幅作品造假没造假,都不具备参与这次活动的资格。

  摄影人张向东力挺白锁亮。张向东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言辞激烈。他说:“参赛者毫无疑问是受利益的驱使,违背了摄影最起码的准则,那组办方的责任呢?如果不是潜规则,就是态度问题。这是对艺术的敷衍,对人格的敷衍!”

  张向东称,就在自己在网上力挺白锁亮时,有网友跟帖,称对组照类和艺术类获奖的18张作品进行了搜索,结果有8张在其他比赛中获过奖,不符合比赛规则。另有一名网友跟帖称:“记录类组照中二、三级收藏作品目前各有一组是在全国其他影赛中获过奖的,百度同名同作品一搜便知,违反主办方规则的不知如何处理?主办方睁只眼闭只眼的话那就对众多严格按照参赛规则参赛的全国影友太不公了。”

  事件发生后,舆论的矛头更多指向了评委。有网友尖锐地评价:“中国摄影的道路,和中国足球一样悲哀。”他们把评委比作吹“黑哨”的裁判。

  网友潘世国称自己曾亲历过某某杯某某届全国摄影大赛评选工作,参加完后他感到“吃惊”。他说,评委的实际构成是这样的:主办单位领导、省摄影协会主席、赞助单位领导、参加本届评选活动报道的记者及举办地为本次活动提供服务的摄影师。13位评委中有五位均非摄影专业人士,而他们同样是一人一票。有的工作人员索性不参加初选,直接将作品塞入第二轮甚至以后几轮的评选。

  “现在摄影事业如火如荼,赛事多如牛毛,但至今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应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摄影评价制度的时候了。”潘世国说。

  对此,白锁亮谈到,此前很多摄影造假事件都是不了了之,现在毕竟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是一个进步。

  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纠结

  摄影家卢广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谈到,对纪实性作品“剪裁”是否合适本身也是有争议的。纪实类摄影作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不能够剪裁的,“本来有三个人,剪掉之后剩下两个人,可以说就不是原来的真实情况的反映了”。

  同时,卢广也认为,剪裁也不算作假,评奖作品进行适度剪裁也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它可以理解为只是重新进行取景而已,“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纪实性作品是不进行剪裁的,此类之前问题在业内也有过很多争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摄影不同于书画写生,摄影是一种真实的记录,摄影具有能够实现记真存史的功能,摄影艺术的高度应该取决于选题、视角、场景和瞬间取舍的功力以及摄影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如果摄影作品经过人为编辑导演,那样就包含了类似书画艺术那样创作的成分,也就意味着脱离摄影的本质,这样的作品就失去了记真存史的功能。所以,记录类摄影作品最基本的底线就是真实。在本届参赛的规则中也明确规定,只有非写实类照片不限制进行源于真实的创作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编李树峰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历届大赛中投错类别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很多参赛者对纪实的真实性概念模糊,未必是刻意造假,“为了更漂亮而以美代真、以美废真的现象往往存在,但这些看上去更美的作品恰恰与比赛纪实性是相悖的”。

  在李树峰看来,当前摄影业界存在一些纠结广大摄影人的学术问题,如:对摄影的类别概念不清晰,把“漂亮”、“甜美”、“干净”当成所有品类摄影的终极目标,肆意取舍,导致记录类作品的文献性目标被遮蔽和扭曲;对拍摄记录作品与进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理不清头绪,把二者混为一谈。

  “但改变画面结构无疑是违背客观真实性原则的。风格性的处理是允许的,例如对暗部层次的提炼是允许的,但前提是不能逾越对客观真实做改动的底线。”李树峰强调说。

  对此,卢广谈到:“我们也不能说相机本身是完全客观的。因为照片对着暗的地方曝光,亮的就会太亮,而对着亮的地方曝光,暗的就会太暗。相机与眼睛所见的层次不完全相同,所以后期的技术处理和加工也是必要的。但技术处理当然是有限度的。”

  同时,对于网友质疑评委的问题,卢广说,目前评委年龄偏大,对数码影像技术更新不很适应。他们的欣赏水平很高,但实际操作技术的不熟练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谈到中国摄影界的现状时候,卢广说:“中国摄影是以沙龙摄影为主导的,但不少摄影爱好者也参与到新闻纪实作品的拍摄评奖活动。这就使很多非专业的人参与进来,拍摄内容很多是风光、风情的。心态也往往不那么认真对待评奖,不那么严谨。摄影创作风格也比较松散。像荷兰世界新闻比赛这样级别比较高、比较专业的比赛,一个爱好者就说,我只是要参加、要这个大赛的报名名单上有我的名字。很多爱好者也并不了解自己作品的好坏,只是碰碰运气。”

  面对当今数码技术不断改进,李树峰觉得,摄影比赛的“评选规则也应该是动态改变的。事实上主办单位与投稿人是形成约定的,违规作品是不具备参赛资格的。对作假情况估计不足,鉴定难度越来越大,这次这么多违规现象也是出乎意料的”。

  事实上,只要属于公开的摄影活动,造假照片想蒙混过关也实属不易,必定发光的艺术期盼的是诚实与精湛。

  来源:法治周末

相关书画新闻: 影像中国  造假风波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94410181045532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