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舟:粗笔书写一座座高山 src="../../../uploadfile/20120205/20120205223204_17.jpg"> |
杨瑞芬1950年生于北京,师承著名画家田世光先生。1977年入北京画院。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女子书画家联谊会理事,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画院专业画家。
刘德舟1953年生于山东惠民。1977年入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北京画院画家。 src="../../../uploadfile/20120205/20120205223204_17.jpg"> |
刘德舟1953年生于山东惠民。1977年入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北京画院画家。
杨瑞芬:捕捉瞬间即逝的花容
艺评
邵大箴
杨瑞芬女士是近几年来活跃在大陆画坛的著名花鸟画家。画风意境清新,格调高雅,深得行家和观众的好评。我注意杨瑞芬的画也有好几年了。在一些展览会上我常常在她的作品面前驻足观赏,为其独特的构思和技巧所吸引。
杨瑞芬从艺术构思到绘画技巧,都力求突破传统程式。在自然随意中追求奇特性和新鲜感,在写实中加入写意的成分,以求奇、新、雅的艺术效果。我想,杨瑞芬的创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技术、技巧的因素外,还和她新的艺术观念有关。
画是人的内在生命和感情的表现。杨瑞芬说:“艺术创作直接反映画家的思想情感,反映时代的变化。”她不满足单纯地对自然现象及事物的写生和再现,她时时注意用自己的眼睛构建艺术的世界。看得出来,一幅幅神奇美妙雅丽质朴的画作,都渗透着作者热烈的情感。
杨瑞芬的革新是建立在钻研传统和钻研外国艺术的基础之上。她师从著名花鸟画家田世光先生,并深入研习过宋、元时代以及陈老莲、吴昌硕、任伯年、陈之佛、郑乃光等名家作品。从西洋绘画、日本绘画中得到许多启发,引进设计意识和构成因素。她还关注装饰绘画和摄影艺术的成果。多方面的修养使她作品的格调有明显的变化和提高。近年来,她更注意工整的描绘和写意水墨的结合,赋予作品装饰意味很浓的画面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更为开阔的意境。
杨瑞芬善于在创作过程中捕捉瞬间即逝的机遇和偶然性,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展。她的画既是胸有成竹的产物,也是随机应变的即兴创造,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生活经验、感情体验和丰富幻想力的融汇一体,人们读她的作品感到一种勃勃生机,感到生命力的跃动。
艺评
贾方舟
面对山水画中的一座座高峰,当代山水画家还有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是艰难的。
刘德舟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了用粗笔大线,去实现他对山水的结构之美的重新创造。
用通常的山水画法、常见的山水图式作画时,虽然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规范,但却难以摆脱山水画千篇一律的“流行样式”,找不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存在价值。当他放胆用大写的手法纵横于尺幅之间时,那正是他确立自己风格面貌的最好方式和最佳状态。他用这种方式从众多的山水画中一下子跳出来,构成他自己对山水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性,不在于他是否还原了山水的原貌,而在于他凸显出山水的形式结构之美和笔墨之美。他虽然放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擦技法,但却没有放弃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即借助山水表达画家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怀。
书写性和结构感是构成
刘德舟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所谓“书写性”,并非指绘画中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用笔,当
刘德舟在他的山水画中将这种“书写性”放大到与画面尺幅不相协调的程度时,那种“书写”的气势方显出一种特有的品格。这种简洁有力的宽笔大线我们在周韶华、贾浩义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但周韶华的宽笔大线多以侧锋为之,贾浩义则以大块面构成的方式,而唯
刘德舟多用圆润的中锋。所以,他的山水是一种以线型为主体从而弱化皴、擦、染的极简山水;所谓“结构感”是他以有数的线条分割画面而形成的构成主义特征。这种“结构感”使他的艺术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有朝着抽象的方向演化的迹象。
源于山水意象,却未必一定要回归到山水意象。这一未来指向有可能使他从山水出走,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