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有个“书法村”
他们是农民,皮肤黝黑,一双手关节粗大、布满老茧;
他们又是书法家,耕作之余,放下锄头、犁耙后拿起笔,挥毫泼墨,切磋书法艺术,交流创作心得。
他们就是永城市茴村镇茴村的农民书法家。
2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坐落在豫东大平原上的这个闻名遐迩的村庄。
一走进茴村书法艺术中心,就看到几位花甲老人正在心无旁骛地切磋书法艺术。一幅幅书法作品让这个村庄墨香四溢。
据茴村镇镇长梁素华介绍,茴村人喜爱书法始于郑孝治老先生。生于1919年的郑孝治,深研书法,练就一手好隶书。他每年春节给全村人写春联,还向村民传授书法艺术,在他的熏陶下,茴村形成了“书法热”,并延续至今。
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商丘仅8人获得,其中有2人是茴村人。闻名海内外的西泠印社仅有社员313人,其中的张永乐就是茴村人。
永城茴村“书法军团”中有许多父子档、夫妻档,饮誉中国书坛的杜启文、杜强就是一对父子。而杜强的妻子张倩嫁到杜家后,“近墨者黑”,每天读贴临池,与丈夫结成了一对夫妻档书法家。
如今,在这个有5000多村民的村庄,爱好书法艺术的就有1000多人,其中7人是中国书协会员,18人是省书协会员,26人是商丘市书协会员。
书法艺术产业亟待繁荣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书法村”品牌,茴村人进行过一些尝试和探索。
2004年村里成立了书画协会,随后镇政府投资4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服务中心。在市、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茴村还成立了永城市茴村翰缘书法艺术有限公司。
然而,茴村的书法艺术尚未真正形成产业。据统计,该村每年来自书法艺术及相关产业的收入仅仅200多万元,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茴村人有一个梦想:啥时候茴村的书法艺术也能像王公庄的虎画一样,不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还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振华介绍,目前该市已做出规划,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力争把茴村打造成中国书法第一村。如:高标准、高起点进行文化社区规划和文化设施规划,建好书法碑刻长廊、书法培训研讨场馆;定期举办全国、全省书法交流活动,邀请名家进行培训讲座;创办专门刊物,在当地媒体开设书法专版,创建书法网站;研究制定支持书法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书法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制作农民书法作品礼品,培育书法市场,扶持奖励书法从业人员。
“我们相信,几年后茴村的书法艺术产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崔振华说。
(来源: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