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翁:我就是一个记者,不用扬鞭自奋蹄 发布时间:2012-02-02 阅读次数:907次
不用扬鞭自奋蹄 牛翁老先生,晚报人称杨老师,他不仅是新闻界老前辈,而且和重庆晚报渊源颇深。重庆晚报总编任美荣曾在“老记者牛翁九旬诗文展”开幕式上致辞:“杨老师十数年如一日,既是晚报办报的掌舵人之一,又是出报的操刀手,他早起晚睡,指挥于新闻前沿,俯案在出版一线,4年1460个日日夜夜,不间断为晚报新闻专栏《朝闻夕议》主撰时评、杂文千余篇,文风朴实泼辣,文思慎密幽默,说理恰当巧妙,或监督、或提醒、或告诫,神来之笔妙语连珠,至今,重庆新闻界还未有人能超越杨老师的《朝闻夕议》栏目创下的纪录,所以,至今仍是重庆新闻界的一大美谈。”
重庆晚报记者 陈广庆 贺怀湘 摄影报道
晚报创刊他助阵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记者如约来到杨老家,话题从杨老的笔名牛翁说起。1985年,重庆晚报创刊,杨老受邀参加创刊工作,修改新闻版面的标题,并开辟了时评专栏,署名牛翁。杨老说,这个笔名有几重意思:一是他认为记者、编辑都应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二是他被关过牛棚,重回岗位,有“下马回瞧烽火路,骑牛不觉也扬鞭”的情怀;最后因为“我是一个会"吹牛"的老头啊当时我已63岁了,可以称翁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杨老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随后,进入成都华西晚报开始记者生涯。抗战胜利前,返渝入重庆新民报做记者及副刊主编。1947年6月1日,因参加民主运动被捕入狱。1957年,被错戴右/派帽子,到峨边接受“劳教”。1979年得到改正后,杨老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长达十七八个小时他是想拼命把耽误的20年补回来。
十几年前,记者应聘进晚报工作,上班第一天,就在晚报通讯录上看到牛翁、马丁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兴奋之余,不知何日才能有缘相识。初见杨老,是在晚报新春年会上,体形羸弱的他,亲自上台朗诵自己原创并书写的诗作,赢得全场一片热烈掌声。随后,因工作关系,记者曾数次到杨老家请教,每次都获益匪浅。再后来,记者因编辑杨老的《直辖十年赋重庆》,竟首度获得中国新闻奖银奖。重庆晚报副刊“重庆赋”有奖征文准备结集出版时,记者和同事向素有重庆活字典之称的杨老请教,杨老在书稿上逐字逐句圈点修改,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真挚情怀。
多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晚报同仁总会收到杨老自创自书的诗作,温馨之余,也感受到杨老带给大家的雅兴。
真新闻不在庙堂
除了做过记者、副刊主编,广播、电视编采,此次采访,记者才听说,杨老还当过播音员。在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受中央台委托,杨老曾和女播音员周光珏用渝蓉两地口音,在成渝线做现场播报。
谈及从事新闻事业60多年,怎样才能做好一名新闻工作者,杨老说,千万不能追名逐利,真实是新闻不可逾越的底线。谈及当前的“走转改”,杨老十分赞同。他说,记者就应该多走基层,真正的新闻不在庙堂:“千万不要捡到封皮就是信新闻一定要求真求实。作为记者,要经得住清寒,经得住艰苦,要沉得下去。”对有人说重庆文化是码头文化、文化沙漠,杨老说,其实,说移民文化更准确。重庆很早就是开埠码头,真正的原住民已没有多少了。湖广填四川是大移民,加上战时陪都的历史,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精华,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文化。
杨老说,重庆自古就是商业集散地,重庆文化的形态不是官僚文化而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不像官僚文化官员在台上歌功颂德,台下便抒闲情逸致。商业文化就是种市井文化,看起来俗,但往往大俗中有大雅。杨老师说,对重庆文化的总结探索还很肤浅,发掘得很不够,比如对抗战文化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有很多文章可做。
问及最近忙些啥,杨老说,一是和文朋诗友唱和往来,如著名诗人石天河、学者黄润苏等,并把他没来得及寄出的新作拿出来请记者欣赏。二是应许多单位及朋友约请写碑铭,如最近为嘉陵桥西村和重庆园博园等写碑文。最后杨老谦虚地说:“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书法家,就是一个记者。记者一定不要想去当作家新闻不能和文学混淆。至于书法,我觉得是一个使用中国字的人的必备技能,特别是记者。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提笔忘字的人却多了,所以我赞同小学恢复书法课。”
不拜财神爱缪斯
著名诗人、重庆晚报副刊老作者余薇野先生说,杨老“博闻强记,广交四海,无酒肉欲,有烟茶癖。房不宽而眼宽,室不多而客多。专攻新闻,旁及文艺,不拜财神,偏爱缪斯。”这是对杨老实实在在的描写。
和杨老畅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无论是重庆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民风民俗乃至商业金融,文化戏剧,抗战史实,地名由来……他都了然于胸,如数家珍。重庆烈士群雕碑铭、重庆“三·三一”惨案纪念碑铭、杨闇公烈士铜像铭、重庆解放碑步行街碑铭……这些重庆标志性建筑或重大历史性建筑,其碑铭,都出自于杨老之手。
杨老的诗文也独具一格,深邃的思考与平白的表述,严整的格律与生动的意趣融为一体。其诗集《巴歌俚词》和所撰的几十处文赋碑铭,皆渗透出浓浓的巴味,长赋短词,都是好读、有趣、耐品的文章。
去年11月,“老记者牛翁九旬诗文展”在重庆巴渝文化会馆开展。诗文展围绕牛翁90年人生历程中的三大主题新闻、诗文、书法,展品达到了300余件,题材包括碑铭、题跋、古体诗、新诗、杂文、短评,乃至小说、诗经译赏等。观众们在摆满三层楼的展品前流连忘返,为杨老的辛勤劳动和过人才华感动的同时,也叹服他真是一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啊!
展厅留言本上,密密麻麻留下了众多参观者的观后感:“一生风骨,值得后人敬仰”、“读罢展览,感慨万千;深入认识,一代名师;生平坎坷,性格刚直;伸张正义,甘为孺子;新闻泰斗,年方九十”、“您是一部新闻史,您是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您是知识分子的翘楚”、“记者人生,书画人生,沧桑人生,圆满人生”……
记者也情不自禁提起笔:“祝牛翁老师身笔双健!”这不仅是记者,也是所有敬仰爱戴杨老的人的心愿。
牛翁
语录
记者就应该多走基层,真正的新闻不在庙堂。
千万不要捡到封皮就是信新闻一定要求真求实。
作为记者,要经得住清寒,经得住艰苦,要沉得下去。
人物档案
牛翁,本名杨钟岫,男,1922年生,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1943年在成都参加文艺界抗战协会,1944年入成都《华西晚报》任记者。1945年进重庆《新民报》任记者及副刊主编。1950年到西南、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历任记者、文艺广播组组长及广播报副总编。1957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改正复出后,任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副主任。1985年参与创刊《重庆晚报》,兼任顾问,并开辟时评专栏《朝闻夕议》,每日一篇,累计千余篇。曾在广播中辅导作文,有3本《广播作文讲评》刊行。曾代撰重庆市多处碑铭,主编《香国诗词选》会刊。著有《巴歌俚词》古体诗集及《俚词信笔》等,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编辑,1989年获重庆市建国四十年文艺奖编辑奖。其书法作品为中外收藏家所收藏。 |
相关书画新闻:
牛翁 记者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