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纸濒临技艺失传 高收入仍难获年轻人青睐 发布时间:2012-02-01 阅读次数:1295次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京以南200公里,杭州以东200公里,这里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一座不太能引起人们注重的小县城,然而,这里的一种特产,却是举世闻名,中国宣纸。
然而,有纸寿千年之称的宣纸,如今却碰到了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难题。春节期间,中国之声记者来到位于泾县榔桥镇乌溪村的中国宣纸集团,实地探访宣纸人才匮乏的原因。为何高收入的宣纸制造业,却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
安徽省泾县,向南10公里,就是中国宣纸的生产基地。工厂坐落在群山环抱之间,山坡上,摊晒着略有腐败迹象的浅灰色沙田稻草。一条叫做乌溪的杏,不疾不徐地从造纸厂穿过。49岁的曹红苗,17岁时,接了父亲的班,成了厂里的晒纸工人,一干就是30多年。他说,厂里现在大部分都是他这样年纪的工人,年轻人很少了。比如他26岁的儿子,就不愿意像他一样,子承父业。
记者:孩子现在干什么工作呢?
曹红苗:孩子现在他在我们本县一个企业。
记者:也是造纸吗?
曹红苗:不是造纸,因为我们在这个厂子土生土长,也是对这个厂子一份非凡的感情,但是孝子跟我们这代人他不能比,孝很可能有他的想法吧。
邢春荣是这家宣纸厂的总工程师,也是全国唯一的世界级宣纸工艺传承人。说起现在厂里的年轻人,邢春荣显得有些无奈。
邢春荣:我们现在大概80%、90%都是在40多岁左右,老工人。
记者:年轻工人基本上就没有?
邢春荣:年轻人很少,农村里现在80%多的劳动力,酗子全部到外面去打工去了,谁在还在家里,山里面给你干这个,我这个企业为什么连续几年都一直徘徊在650到700吨左右,为什么?年轻人不大愿意干。你不能把人家逮到这里非要让你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也曾在职业高中里,开设过宣纸工艺专业,为宣纸技艺培养接班人。在学校里,孩子们既可以学习理论,也能在宣纸厂老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实践。毕业后,只要干满一年的实习期,宣纸厂就给报销全部的学费。邢春荣说,即便这样,头一届毕业的28个孩子,现在也只有3个留在厂里。
邢春荣:但是前期办了两个班,到厂里来了,第一批大概来了28个人,现在留在厂里的也不过,现在大概有一个当兵去了,大概剩3个人,而且我们给政府,包括厂里面的给他们待遇就是到厂里面实习一年,实习一年愿意留在厂里做的,所以学校的培训费企业给你报掉。
2009年,宣纸成功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要想成功申遗,一个必备条件就是,濒临技艺失传的危险。为什么宣纸这种传统技艺,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呢?是收入太低了吗?邢春荣说,不是。
记者:一般的一个熟练工种的话大概一年能挣多少钱?
邢春荣:一年大概四、五万,现在一线工人的工资在研究,从元月份开始,每年增加一千。看外面的年轻人能不能来从事这个行业。
一年收入4、5万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在泾县,一般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相对于一般的工作,造纸工人的收入是相当高了。那为什么如此高的收入,还是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宣纸厂的老工人曹红苗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
曹红苗:平时季节好的时候,虽然不怎么出汗,但是你要把1500张纸的任务把它晒完,大概要10到12个小时。而要是到夏天的时候,就是外面的气温都很高的时候,就是讲天天上班打赤膊,就穿一条短裤在里面工作。那个汗呀,能把那短裤能湿透。
记者:那里面晒纸车间的温度有多高?
曹红苗:夏天的时候,大概六七十度有的。你外面的温度到夏天都有三十几度,三十七、八度,何况里面呢。
在曹红苗看来,除了不愿吃苦之外,现在的孩子们也不愿意待在山清水秀但相对闭塞的家乡。虽然在造纸厂工作不少挣钱,但对年轻人来说,外面的花花世界,更有诱惑力。
曹红苗:我们在家里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我讲外面你就是就业了以后,你的这个收入,没有我们企业的收入高。我们这个企业,究竟还是在这个很封闭,孝,现在他们年轻人,他们喜欢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是钱挣少一点。
就在采访行将结束时,记者在乌溪村的村头,碰到了的小曹。23岁的小曹在上海一家饭店打工,刚刚从上海回家过年。在村口,急于回家的他,匆忙和记者聊了两句。
记者:现在一个月在上海挣多少钱?
小曹:一个月3500。
记者:咱这四周不是都有宣纸厂嘛,你为什么不在宣纸厂工作呢?
小曹:这不是外面好玩嘛,外面人多,发达,好玩。家里没什么人,说不定在家里,在什么宣纸厂上班,连个媳妇都娶不上。
离开宣纸厂的时候,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乌溪河的水面上,密密麻麻。乌溪河,千百年来,泾县的人们就用这里的水,造出了承载经典书画作品的宣纸。纯手工制作的宣纸,千百年来,品质一如既往。乌溪河永远是乌溪河,但是,假如这门手艺真的到了后继无人的时候,宣纸还能不能保持千年不变的独特魅力呢?(中广网) |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书画资讯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