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未来涨势惊人 未来升值潜力无可限量 发布时间:2012-01-31 阅读次数:1464次
董其昌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册》 《行草 归田赋》 祝枝山作
中国的书法市场在汉代已见雏形,明代是书法市场的鼎盛时期。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书法市场发展迅速。明代中叶以后,私家艺术品典藏一跃而超过了内府收藏,其中以江南最为活跃,其地人文荟萃,不仅有大批艺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亦有众多的富商巨贾等消费群体,尤其是嘉兴的收藏巨子项元汴,收藏的作品数不胜数,显著东南。加上大批专营书法与裱字的书画商人在市场上游走穿梭,起到了市场中间人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促成下,书法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明代书法大家林立
赏字藏画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时尚
明代多位帝王对书法有着浓厚的爱好。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以写诏令文书。明代帝王诸如明仁宗、明宣宗,喜欢临陌兰亭”。明神宗则自幼学习书法,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米芾的《文赋》等名作。在帝王的影响和鼓励之下,当时的书坛名家辈出。
明朝中期时,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续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影响甚广,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至明朝晚期,书坛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陈道复、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这些名家大多参与市常其时除一般专职的书法商人以外,在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书法经营商店,这些专门的艺术品商店已成为私人藏家获取藏品的主要场所。
在明代赏字藏画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倍增。书法艺术品的交易普遍由专职书法商人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楚,上升趋势亦较明显。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书法家拥入市场以卖书法作品为生,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相对于古人作品的高价
明代书法的价位较低
明代由于文人耻于言利,所以书法价格也难见史籍,但是翻阅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如写于1621年的《长物志》中《书画价》论及书法定价:“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抵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黄庭》《书赞》《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记以字数。”可见当时书法是以字数论价,并以正楷价最高。《戒庵老人漫笔》中有记载:“逸少《二谢帖》真迹凡七十六字。后有赵清献公抃并苏子容等跋。字画亦无残缺,但墨气已荆此余乡顾山周氏先世物,子孙欲求售,特携以问价于文衡山。曰:此稀世之宝也。每字当得黄金一两,其后三十一跋每跋当得白银一两,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
相对于古人作品的高价,明代书法的价位较低。当然也有例外,如明嘉靖三十二年,项元汴买王宠的《离骚并太史公赞卷》花了20两银子。嘉靖甲子年,项元汴买祝枝山的《急就行草怀知诗帖》也用去了20多两银子。但就整体而言,却是“厚古薄今”的,这与书法作品的存世量和稀有度有关。当时的晋唐名迹价格一直居于高位,如王羲之《瞻近帖》大小不过一个多平尺,售价就达2000两银子。王献之行草40余字也能卖到800千钱。怀素的《自叙帖》《千字文》售价亦达到1000两银子,在当时可谓天价。吴彩蛮小楷书《唐韵》,“其字不减十万,又作蝇头小楷。位置宽绰有余”,被项元汴定价为620两银子。
明代书家的书法作品价位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单件作品最多也不过20两银子。嘉兴李日华在当时声名不小,他为自己书法作品定过润格:写一幅扇面取3到5文钱,单条草书每幅5文钱,卷册字多者20文钱。除去纸价与墨价的成本外,书家所得实在有限,这也难怪唐寅会慨叹:“笔砚生涯苦食艰。”就连当时名动宇内的董其昌书法价位也不高,他曾经想以“书素绫百幅、画金箑二百”换取一部《淳化阁帖》,居然被拒绝了。当时的书家作品只能换来一些生活物品。
那么,以当时的购买力,和当今书法市场比起来,这些画作在明代社会上大概是多少价值?我们可以根据明代的米价,再结合现在的米价进行换算,就可以弄清当时书法价格的大概价值。在明代一两银子大致可以买到168.7公斤大米,而现在市场上的米价也就是3到4元人民币,据此我们就可以算出在明代中晚期,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70元。王羲之《瞻近帖》售价是2000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856900元。黄庭坚书《法语》的价格是一百两银子,也就是人民币46320元。赵孟頫书《道德经卷》的价格是7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31082元。王宠书《离骚并太史公赞卷》的价格是20两银子,大致等同于人民币8718元。李日华的一幅草书自定的润格约相当于1至2公斤米的价格。李日华本人也曾说道:“晋唐墨迹第一,五代唐前宋图画第二,隋唐宋古帖第三,苏黄米蔡手迹第四,元人画第五,鲜于虞赵手迹第六,南宋马夏绘事第七,国朝沈文诸妙绘第八,祝京兆行草书第九,他名公杂札第十。”可知书价越古老的越值钱。
书法价格在明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过较大波动起伏的。如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项元汴时代定价为200两银子。然到了万历四十七年,张觐宸从其子项玄度处购买却花了300两银子,已是涨了100两之多。导致书法价格波动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有徽商的炒作、买家的好恶、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决定的。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徽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经济实力雄厚,喜欢收藏古玩书画艺术品以附庸风雅,并常出手阔绰。如此一来,书画作品的价格怎能不水涨船高呢?另一方面,买家的偏爱同样也会影响交易价格。如王羲之的《二谢帖》,按文徵明所说的定价标准一字值一两黄金,一跋值一两白银。该帖共76字,其后有31跋,价格当为76两黄金又31两白银,但后来的成交价格仅为米120斛。
当今艺术品市场日益火爆
明代书法未来涨势更是惊人
虽然经济发展和买家的好恶使书法价格变得悬殊,但和明代书法价格比起来,当今的书法市场却是少数人参与的。在明代,一般普通百姓或许可以收藏那时的名家,像上文所说的用几斤米就可以换来李日华的书法,实在是相当便宜。明四家中的唐寅的字画也曾一度卖不出去,可以反映出其书价是相当低廉的。当时文徵明和王宠等名家之作也只不过值20两白银。再看看当代的书法艺术品市场,那价位早已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比如王宠的书法在20世纪90年代价位大多只是在数十万元左右,2005年浙江皓翰的王宠《南华真经内七篇书法手卷》成交价为990万元。再到2008年,王宠的楷书《庄子内七篇》已突破1228.2万元。另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草书杜甫《羡陂行》也以352万元成交。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书法价格不仅高昂,且涨势更是惊人。
对于四明家之一的文徵明书作而言,表现亦不俗。在2006年其作品《自书杂咏》手卷估价仅为180万至280万元,成交价竟达462万元。到了2007年的《行草书诗卷》,价格高达1100万元,是他书法作品首次突破千万元。2010年,文徵明行书《西苑诗》册页达到了5208万。买家的喜好和争夺依然是使书法价格不断攀升的因素,只是现今书法价格的透明度和购买方式,早已今非夕比,但地域性、精品意识依然存在着。明代书法市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和京城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而现在依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繁荣的东南沿海的大城市。
当然,明代时就已值千两天价的王羲之、怀素和米芾的书法,当今依然还是保持“天价”,有的已突破亿元大关。2002年北宋米芾的《研山铭》在北京以2999万元拍卖成功,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到2010年嘉德秋拍,王羲之的一件草书摹本《平安帖》,最终也以3.08亿元拍出。
600年前,黄庭坚书《法语》值100两银子,虽说是价格高昂,但比起二王的作品来说,那也相差很远。而今黄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最终以3.9亿元落槌,再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竟达到了4.368亿元。甚至比米芾和王羲之的作品还要高。这足以看出,在当今的书法市场,时间久远的价位依然高居不下,并呈金字塔式,未来升值潜力更是无可限量。
已有31条与明代书法相关的微博 参与讨论(中国网) |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书画资讯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