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陈晓江:做回“字痴”又何妨
发布时间:2012-01-30 阅读次数:2098次




  

  回温州过年的陈晓江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常州,他又有了文学和书画艺术之外的第三大爱好。这个爱好说出来让我吃惊,他要学那个素有“字痴”之称的怪人李延良,涤荡不规范汉字的污染。

  这个楠溪人常有“怪”举动:好好的汽车修理行老板不当,摇身一变成为作家,写出150万字的超长乡土小说;不久又放下笔,北漂玩起书画,竟然无师自通,书画作品小有名头;如今忽然又搞起文字纠错。这不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吗?

  □徐贤林/文 陈程翰/摄

  偶遇青果巷 每一扇大门后面都曾有一位大师

  常州像谜一样吸引着陈晓江。那里的苏轼、恽寿平、贺双卿、陈圆圆,那里的春秋淹城。去年年初,他终于开始常州文化之旅,以期获得书画方面的涵养。

  其实,说起陈晓江与常州的缘分,就像宿命。早在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新疆阿勒泰那样一个偏远的地方,得到一套清朝丹徒陈廷焯的影印本《词则》。随手翻开,他被清朝常州金坛女子贺双卿的词文所吸引:“寸寸微云,丝丝残照……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从那时起,陈晓江开始向往常州这个地方,经常想着去常州看看。

  2006年,陈晓江在北京从事书画工作后,又迷上了常州恽寿平。恽寿平在清朝画花鸟水平第一,书法自成一体,也是常州画派的第一号标杆式人物。陈晓江对他的没骨画法以及寿平体书法情有独钟,自己的长篇小说《芙蓉外史》出版后,去年年初,他便收拾行囊直奔常州,先做建材生意,兼营书画。

  在常州,陈晓江与当地两家画廊合作,不久就在圈内小有名气。他复制的恽寿平《五清图》令人刮目相看,还当了常州网书画艺术论坛的版主。

  常州自古多才俊,文化名人排名全国第四。都说苏州的园林,无锡的山水,常州的名人故居,常州青果巷每一扇大门后面都曾有一个国际级的大师(钱文忠语)。陈晓江说,其实初到常州,他曾一度很失望:他心目中的常州也复制了其他现代城市的模式,大厦通衢。一天闲逛时,他偶然走进古运河边一条狭小的巷弄,那竟是闻名中外的青果巷。

  然而,传说中青果巷商贾往来和名门望族聚集的繁体景象已看不到,他想拍张照片以证明曾经到古老文明圈子游历过,却很难避开穿帮的混凝土丛林或电线网。青果巷那条已有1500年历史的新坊桥,在“现代文明”的笼罩下,像一棵大棚蔬菜,显得脆弱、渺小和孤立无援。青果巷只剩下一些文化碎片了。难道,自己的常州文化之旅要黯然收场了吗?

  邂逅“字痴” 被他对汉字的那份严谨震撼了

  谁又能修复青果巷的这些文化碎片呢?陈晓江时常在这条破败的小巷里徘徊,却有幸结识了“字痴”李延良。

  在那次青果巷文友会上,陈晓江发现了一双拥有特殊眼神的眼睛,这双眼睛固执而又专注,与其主人的年龄甚不般配。这个人便是李延良,说话间还常配合些太极招式的肢体语言。

  李延良已78岁,是个退休工程师。这是个文字纠错“狂人”,金庸、余秋雨等文化名宿都尊称他为“一字师”。退休后致力于文字规范化宣传,三次骑自行车到大江南北做“文字质量万里行”。他放言要清理《辞海》等文字污染源头,找出了2009版《辞海》两万多处错误,并评论《辞海》是又可怜,又可恨。在他看来,当今出版的书没有一本是没有错误的。他声称如果条件允许,有生之年还要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错。

  在常州,陈晓江与李延良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奉上一套自己写的六部头的长篇小说《芙蓉外史》。第二天,李延良打电话来,对该书大加称赞,并对书中大量的温州方言非常感兴趣,溢美之词是:流泪、脖子看歪了、爱不释手。

  陈晓江的《芙蓉外史》里曾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温州方言,其实也是非常精彩的古汉语,许多人看了之后却有异议。陈晓江要把这些方言土语当作一种文化遗产来继承,还向李延良透露心声:为了准确表达、充分体现汉字的魅力,《芙蓉外史》要翻译成繁体版。想不到这一说李延良与他一拍即合。

  此后两人常常品茗长谈,不知晨昏。李延良对汉字规范化推广工作已达到痴迷的地步。常州城华灯初上,他邀陈晓江逛街。霓虹灯闪烁间,他会不时冒出“这条招牌原先有两个字不规范”、“这条巷名就错了一个字”的话语,并说都是他纠正过来的。他看到不规范的字,就像发现热汤里浮着一只死苍蝇般厌恶。他对汉字的严谨震撼了陈晓江,这种严谨态度原是对老祖宗的无限敬畏啊。

  一拍即合 《芙蓉外史》成为汉字规范化实验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陈晓江接受的是简体字教育体系,而李延良却是在繁体字的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对汉字规范运用的共同爱好,却打通了这个代沟。

  李延良认为,汉字繁体字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汉字有其演变和积累的过程,还有通假字、异体字等,本来就有些乱,1957年推行简化字过程中又造成更大的混乱: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引起词义混淆,带来阅读障碍。比如:後、后,都作后;雲、云,都作云;台、臺、檯、颱,都作台。汉字简化给人们的书写乃至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一些方便,但在人们的日常运用和汉字电脑输入法的完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欠缺。

  陈晓江从小接受的是简体字教学,但却在繁简转化中,发现了一条汉字规范化的通路。他决定尝试“复古”一回,将150万字的《芙蓉外史》转换成繁体版,借此来规范一些汉字用法。他在对电脑软件作了设置和完善后,借助电脑自动翻译系统把全书繁体初稿打印出来,李延良便担当起疏理和纠错等工作。拿着打印稿,李延良如获至宝:“这是对现代汉字电脑文字处理系统的大检阅和大纠错,我们把150万字的长篇小说《芙蓉外史》简体版当成一个大的实验场,全书翻译成繁体字,什么不规范的文字都有可能暴露出来,让人们得到充分的认识,一定会为以后准确快捷实施汉字简繁体转换及规范化积累不少经验。”

  看着李延良的修改稿,陈晓江顿有拨云见月之感。比如,原先他不知道哄骗的“哄”与哄堂大笑的“哄”有什么区别,这次电脑自动把后者译成“閧”了,李延良在打印稿上写了“前头有哄”四个字,他才引起注意,然后把电子文档里的相关内容全部搜索出来人工智能化处理,才肃清错误。

  原先陈晓江自以为写作是比较认真的,认识李延良之后才深感惭愧。李延良博学而且严谨,在校对文字方面对任何细微之处都不放过,细到每个标点符号,并将前后可能有矛盾、异义的地方都一一作了标注。这让陈晓江意识到,在文字处理过程中,要是认真再认真,有许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做回“字痴” 让华美的汉字永不褪色

  李延良不太会用电脑,查阅资料与发表研究成果以及与外界交流都受到很多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也渐渐衰退。他深感自己的“行业”太偏,实在是后继乏人,期望陈晓江传承他的事业。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这类权威工具书源头纠错,是项庞大的工程,虽然谈不上高精尖,但也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干得好功利千秋,干不好贻误后人。

  陈晓江坦承,不敢说继承李延良的衣钵,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陈晓江说,当下,网民肆意践踏汉字,造“火星文”,一些艺人在荧屏上满口别字,篡改成语的广告更是比比皆是,更可怕的是大家习以为常,见惯而不怪了。不规范汉字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因此,汉字纠错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是一项神圣的工作,陈晓江说。虽然各级政府都在推行规范化运用文字,然而,不规范又不会受到相应的惩治。他试图利用网站论坛、微博等形式快速高效地唤起大众规范用字,呼吁更多的人来做“字痴”。

  “如果每个地级市都有一位像李延良这样的‘字痴’与不规范用字对着干,那么,华美的汉字就会永不褪色。”这是陈晓江的信念,也是他的方向。

相关书画新闻: 陈晓江  字痴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4007091522217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