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曾存在三十余座庙宇,以其瑰丽璀璨的身姿融入古镇润美多彩的自然景观之中。古镇之寺庙群是地域文化发源地之一。葛沽自宋代有庙宇来几乎每座庙内均有私塾。有钱人子弟自有家塾馆就学,而百姓家子弟具有入塾条件者大都于庙宇私塾馆中读书。数百年来,庙宇私塾馆为古镇造就出无数人才,古镇深厚文化底蕴之生成与这既普及又有较高水平的私塾教育不无密切关系。天津卫八大书院之一——津东书院,代表着古镇文化教育的最高水准,也是以三官庙的私塾馆为基础发展升级而来。
古镇之寺庙群还是传承书画艺术的基地之一。至清末民初,天后宫僧人乘航,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卒于1971年,十一岁出家于葛沽天后宫,法号乘航,又号般月,俗家姓名孙佩岚。乘航幼年失怙恃,由兄抚养,因家境贫寒,生活难以维持,童年便被其兄送天后宫出家。其兄闯关东做生意,意欲赚了钱后再将弟弟赎出佛门,为其成家。乘航进庙不久,师傅便去世了,丢下他与师兄共守青灯。当时师兄庙航即善画花鸟兼工隶书,又最属意于画竹。乘航在师兄熏陶下学画花鸟,殊料师兄四十余岁突然谢世,他悲痛之余,寻师会友以继续学习绘画技艺,于葛沽先后拜画家郭树卿、李月波门下。而后随年龄增长,其画艺亦卓有长进。
为博采众长,乘航曾常住天津城南门里涌乐寺娘娘庙内,结识津门书画名家侯秉衡、薛月楼等,并在利亚书局、九芝堂、文华斋挂单卖画。此时其画名于津城渐隆,曾于报纸登载“笔单”,报载一花鸟画作,画下附有文字“图为葛沽镇天后宫方丈乘航大和尚法绘,现在南市丹桂对过菜市楼设收件处,以广结缘”。
后来乘航赴关东寻找兄长下落,曾流落于营口卖画为生,苦苦寻找四年,终未寻得,只好悲戚戚回到葛沽,仍栖身于天后宫。
关于乘航远赴关东尚有另一说法,此说来自乘航俗家入室弟子高景林(1958年拜师,现天津著名画家)。他说:“乘航师傅是随孟恩远将军(时任吉林督军)之副官远赴东北,此副官常与乘航师傅切磋书画技艺,久而成好友,因此师傅常于军旅中行走,且能着校官服照相,以作纪念(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见此照片,师傅显得非常英俊)。但不知何因,三四年后师傅孑然一身又回到娘娘庙。他曾收二佛家弟子,一是若亮,一是若光,师徒三人浑如父子。后因娘娘庙拆除,乘航便与徒弟若亮居于一处,以卖画贴补生活。
乘航一生坎坷,处事低调,忍让为上,不与世争,清贫乐道。1971年溘然长逝于葛沽,享年87岁。
乘航生平收画艺弟子三人(田澍雨、于止一、高景林),但葛沽镇受其熏陶及直接点拨者众多,为古镇书画艺术之传承、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来源: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