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版画史将1937年至1949年称之为“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版画因此得到了特殊的发展机遇,成为紧密联系生活、反映现实斗争的时代记录者。在江西,版画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成长期。今年90岁的著名版画家柯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其版画创作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并致力于培养版画人才,为赣西北乃至江西版画的成长、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70年的版画创作生涯,使柯克成为江西现代版画的创始人之一。
2011年12月23日,“柯克先生90华诞暨从艺70周年书画展”在樟树市美术馆举办,让人们再一次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魅力。在绿树环抱的樟树中学校园里,我们见到了这位老人。自1983年从樟树中学离休后,柯克一直住在学校的教职工宿舍楼里。从他清晰的谈吐中,一个视版画艺术为生命,时刻将版画创作融入时代的艺术家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尽心播撒
版画艺术的种子
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柯克就十分注重版画人才的培养。他一边拿着笔和刀战斗,一边播下传承和繁荣版画艺术的种子。
教师身份,给了柯克发展版画艺术的最佳条件。1948年下半年,柯克从宁波回到江西,先后在万载龙冈中学、鄱阳中学、修水中学、宜春中学教书。后调任宜春专区文联第一副主席,负责组建了萍乡、新余、上高、万载、高安、安义等地文联。1954年2月,柯克调到樟树中学,一直工作到离休。在教育工作中,柯克不断向学生传授版画艺术知识。
柯克培养了一大批版画人才,其中不乏名家。江西省第一位考上浙江美院版画系的陈正元、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李林洪,还有版画家周新如、皮良正等,都是柯克的学生。他们都是中国版画家协会首批会员,其中陈正元、周新如是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现在,樟树中学仍保留着版画教学,继续培养着新一代的版画艺术人才。
因为柯克等版画家的执著,使宜春成为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江西省版画创作最活跃的地方。1981年,江西版画研究会(现为江西省版画艺术委员会)在宜春市成立。在中国版画家协会里,宜春籍的会员占了江西籍会员的一半以上。在柯克的努力下,2003年,樟树市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之乡”。
“假如有第二次生命,
我还要再搞版画”
2009年7月17日,是柯克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柯克喜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柯克也成为江西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版画家。
2006年6月,在文化部、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书画家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中,柯克的版画作品《金风飘过》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首批文化和谐使者”。
柯克说,他对版画艺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从1940年开始搞木刻,手上就从没离过笔和刀,直到2009年,他还在创作版画。2010年,89岁的柯克眼睛患病,做了白内障手术后还是效果不好,加之木刻须消耗大量的体力,不得已,他放下了木刻刀。但是他没有放下笔,他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到了国画上。在他的版画人生里,共有120多幅版画作品入选全国各种美术展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有60多幅作品被选送到日本、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展出。
“我以前常说,假如有第二次生命,我还要再搞版画。现在我还是这样说。”
在柯老的画室,我们看到一幅小版画,这是他的孙女创作的。受他的影响,孙女也爱上了这门艺术。樟树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柯老的艺术生命将一直延续,一批批版画名家、版画创作者和版画爱好者,在他的培养和教育下,不断涌现。近70年的教育生涯,柯克已是“桃李满天下”。
艺术生命力,源于永远追随时代的脚步
一位艺术家,如何才能让艺术生命永不干涸?柯克的版画人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永远追随时代的脚步,紧扣时代主题,心怀国家和人民,肩担正义和责任。
柯克的人生,是传奇的人生。他是从抗日救亡运动中走出来的版画家。
柯克出生于浙江宁波。1940年,深受鲁迅先生新兴木刻运动中“木刻要有战斗性,要体现劳苦大众心声”等思想的影响,柯克开始潜心于木刻艺术。1941年,故乡宁波沦陷后,柯克和十几名进步青年转至江西上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步行了2个多月后,他们到达了上饶流亡青年招待所,各尽所能,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43年9月,柯克来到宜春县彬江青年中学担任教员,并组织了木刻小组。这是宜春县第一个版画组织。从当年10月开始,宜春县报上刊出了“半月木刻”专栏,先后出版了34期,每期都占了四分之一的版面,发表了一批抗战题材的版画作品。1945年初,宜春县出版《青年之友》杂志,其中“诗歌与木刻”专栏中的的木刻版块,由柯克负责编辑,作品大多来自木刻小组。同年6月,木刻小组改名为“白刃木刻研究社”,社员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由宜春县拓展到万载、萍乡、新余、分宜等县。木刻艺术,一时在赣西北风起云涌。
1945年秋,柯克调到宜春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柯克在宜春师范学校与学生一起创办了“笔与刀社”,出版《笔与刀》周刊。说起《笔与刀》,柯克至今难抑激动之情。“当时,笔与刀社发展很快,成员达100多人。”一大批版画作品以鲜明的战斗立场、强烈的时代抱负,表达了国统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景仰,对新社会的向往。为了印刷《笔与刀》,柯克甚至将自己的金戒指都卖了。1946年上半年,因为《笔与刀》影响很大,反动政府以为柯克是共产党员,开始实施抓捕。《笔与刀》被迫停刊,柯克也被迫逃到了家乡宁波。然而,《笔与刀》播下的战斗火种和艺术之火没有熄灭,柯克的学生刘西屏毕业回到萍乡,在萍乡《群报》推出了专栏“笔与刀”;另一位学生卢正英在高安《民报》开辟了半月刊“文画”。
对时代脚步的追随,以及文化人应有的担当,造就了柯克作品的鲜明个性。他的作品融进了各个时代的精神。抗美援朝时期,柯克创作了大量宣传作品;前苏联解体后,针对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担忧的问题,柯克创作了版画《竞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一定能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迈情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柯克有感而发,创作了大型版画《穿过崇山峻岭》;2005年,柯克创作了大型版画《金风飘过》,以此歌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2009年的版画作品《祥光瑞雪美春宵》,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赞颂和谐社会……
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使得柯克的艺术生命始终绽放着激情。
中国版画,将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走得更远
2010年的一件事,让柯克感慨万千。有一天,柯克的学生、著名旅日琵琶演奏家涂善祥给他打来电话,说偶然在一位日本朋友家的客厅正中,看到三幅柯克的版画。这三幅小版画分别是《冬夜》、《朱顶红》和《漓江之春》,日本朋友视为珍宝,在客厅挂了近30年。涂善祥惊愕不已,老师的作品竟装点于日本家庭。于是,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柯克,并将这三幅作品和日本朋友全家用相机拍了下来,寄给了柯克。
我们看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感慨“无巧不成书”之时,也和柯老一同陷入了沉思。柯克说,这三幅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北京参展后,就不知所踪了,谁料流入日本并受到他们的喜爱。日本也有木刻艺术,但日本朋友能够将小版画挂在客厅数十年,一定程度上说明版画在那里深受喜爱,也说明他们对版画的欣赏水平和习惯与我们有所不同。
柯克告诉我们,现在版画创作在我国处于低谷,这与人们的欣赏习惯有关,也与人们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版画逐渐被边缘化,没有国画和油画“吃香”,很多版画家都转行搞国画了。听着柯老的话,联系起那个日本家庭的故事,让人生出许多无奈和感慨。
“2011年,国家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文化强国。我想版画不会永远处于低谷,因为版画有它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这就是柯克,心中永存希望之光。正是抱定这个希望,他的版画人生才那么完美、动人。我们了解到,尽管90高龄了,柯克还在想着如何繁荣版画艺术。现在,他正在领头起草文本,争取党委、政府对版画艺术的支持。“人老了,但是状态要好,养生重于养心,养心重于养神,我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机会多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让脑瓜子处在工作状态,不是很好吗?”柯老笑着说。
采访时,我们巧遇柯克的学生、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龚兆冈来看望老人家。龚教授说,柯老师的师德和艺术修养一样高尚,从他身上,学生们学到了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更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文化发展有用的人。
从柯老90华诞暨从艺70周年书画展上,我们也读出了这份意义。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胡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