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编》、《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简明词典》这些在书店里少人问津的书籍,在孙家臣看来却是爱不释手的珍宝。“光是买这些书就花了好几千元,走了上千里路,有的书甚至放在书店里20年没卖出去。”孙家臣告诉记者,他为此甚至专门去了天津、郑州、安阳等地,因为这些书在济宁根本没得买。对于外人而言,这些东西让人枯燥的、难以看懂的,而孙家臣却在这里面找到一种难舍的感情。
钟情让他在研究路上独自前行
10日下午16时,记者来到了孙家臣的家中。据孙家臣介绍,他研究甲骨文已经有十五六年的时间,而最初对这种古老文字的一见钟情只是源于他的好奇。按照孙家臣的话说,“正是因为看不懂,所以才会更想把它搞明白。”回忆起和甲骨文的初次接触,孙家臣还能记起自己看过的第一本书是孙常叙的《龟甲兽骨文字集联》。十几年来,孙家臣一直是自己独自一人在研究甲骨文的道路上行走。“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这个,在外面如果看到一些甲骨文研究的书籍,也都会买回来送给我。”按照孙家臣的说法,那便是朋友们都很理解,但没人能愿意和他交流,而孙家臣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
孙家臣的儿子如今在天津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攻读的是生物方面的专业。孙家臣告诉记者,在他开始研究甲骨文的时候,他儿子才十岁,但多年的熏陶、耳濡目染却没有培养出儿子对于甲骨文的兴趣。尽管儿子没有“子承父业”,但孙家臣并不失望,因为他儿子一直在用另一种方式支持着父亲的爱好。“他在烟台上学的时候,我曾经要求他在放假的时候把学校图书馆里有关甲骨文的书借回来,大学的4年间,图书馆里这类书籍基本上我儿子被借了个遍。而这些书,可能平时连学中文的学生都没怎么看过。”
研究甲骨文需拿出严谨的态度
“研究甲骨文最难的地方估计就是考释了,一个字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很多字就连最权威的专家之间都没有统一的看法。”谈起自己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孙家臣拿出了一厚摞自己的研究作品。其中包括《甲骨文书法刍议》、《甲骨文书法的特点、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等见诸于报端的论文作品。此外,孙家臣还善于书画,尤其是甲骨文书法,在济宁市更是可以称得上一枝独秀了。而孙家臣的书画作品也曾入选中国民建会员作品集,济宁书画院书画精品集等多部作品集。“学习甲骨文书法要把它当成学问来对待,写的时候要十分严谨,而它第二个身份才是一门艺术品。”提起甲骨文书法,孙家臣告诉记者,一幅书法作品“成品”的时间或许并不长,但写的内容却要自己去编,因为唐诗宋词里很多的字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对应。“同样是写书法,有时很羡慕那些从事行书、楷书写作的同行,我写字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创作。”据孙家臣介绍,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有4000多个,而其中学术界在考释方面没有争议的字只有不足1000个,自己能写诗句的也只能局限在不足1000字的范围内。
严谨研究者生活中也不缺幽默
研究古老的学问需要严谨的态度,当记者以为孙家臣在生活中也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时,孙家臣却给记者谈起了一段被懵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山东省泉城杯国学名剧大赛’,当时主办方要求参赛者将自己的参赛作品寄到指定地址,并承诺参赛者在获奖后可以获得奖金,而且作品可以在刊物上出版。”孙家臣最终获得了一等奖,主办方的承诺却没有兑现。对此,孙家臣只是呵呵一笑,随后他也拿自己的经历提醒一些书画爱好,对于那些不是由书画院举办的书画比赛,尽量不要抱有太天真的希望,尤其是那些在书画创作方面刚刚上路的朋友。
谈到甲骨文的书法创作,孙家臣也向记者说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济宁的书法展览里甲骨文作品太少了,而原创的东西就更少了。孙家臣也坦言,这种局面的出现也和甲骨文研究受地域限制较多和文字研究的难度大有一定的关系。
采访后记:
在采访的最后,孙家臣告诉记者,人要敬畏文字,因为人的文明和开化都是因文字而起的,由此可看出他对于文字研究深深的热爱。孙家臣只有大专学历,上学时学的是美术专业,但却能在这条注定孤独的研究道路上潜心地走下去,这种追求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来源:东方圣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