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9时许,在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的书画社团办公室里,由当地农民自办的书画笔会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书画爱好者们现场挥毫泼墨,“锦绣河山”、“天道酬勤”、“春和景明”等一幅幅作品苍劲有力,大气磅礴。
这只是北关农民“种文化”的一个剪影。为了让更多的“乡土文化人”活跃起来,今年以来,该办事处对26个村庄和北关社区的文化能人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挖掘出32名文化能人,由他们牵头负责组建了剪纸、秧歌、茂腔、书画、八角鼓等12个文化艺术社团。能人们像种庄稼一样,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大地,植入乡村农家。
作为能人之一的书画社团团长崔青照介绍说:“在北关26个村庄和社区能写会画的人才几乎村村都有。但之前,这里的农民闲暇时,不是打麻将就是拉家常。”书画社成立后,许多村民慕名而来,写写画画,交流切磋,一大批“草根书画专家”脱颖而出。
文化站站长刘世伟深有感触地说:“"送"下乡的文化农民虽然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杯水车薪解不了农民文化饥渴,"种"文化才是根本之举。农民更愿意亲身参与到自办的文化活动中来,从中找到自信,获得快乐。”
不止书画社团搞得有声有色,秧歌舞蹈社团里也是热闹非凡。今年49岁的周童龄,除了是农民之外,现在还是秧歌舞蹈社团的团长,从4年前为了锻炼身体而跳舞,到如今从心底喜欢上秧歌的她,每天带领乡亲们在文化广场扭秧歌。
之前谁也想不到,舞台上扭着秧歌的漂亮舞者是在家务农的大妈,抑扬顿挫地唱着歌的是从没接触过五线谱的庄稼汉,一把剪刀变出让人如痴如醉剪纸的竟然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农家妇女……
北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晓兵告诉笔者,为保障文化活动的运行,办事处采取多方投入的办法,8月份启用的投资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北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包括管理协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活动中心三大部分,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目前,青岛建鹏钢结构有限公司出资5万元本金有意向为书画社团冠名。在12个文化艺术社团的辐射带动下,该办事处已建立文体活动队80余支。
来源农村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