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圣地百景》:文化的传承与担当
发布时间:2011-12-30 阅读次数:1124次

 我们有理由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展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担当起一份责任。 ——题记

  12月27日下午,由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刘忠创作《圣地百景》系列组画研讨会”在市政协会议室举行。原市政协副主席、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自义出席,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庆生主持研讨会。来自全市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畅谈与交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济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资源禀赋深厚。多元文化留下的名胜古迹和自然人文景观举世闻名。五千年前的东夷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鲁文化,汉魏时期的石刻文化,唐宋时期的佛教文化,元明清时期的运河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梁祝文化、水浒文化等,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格局中都是一颗璀璨耀眼的瑰丽明珠。

  “运河通,济宁兴”。一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造就了近代济宁数百年的繁荣昌盛。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济宁,属“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元、明、清三代都把治运的最高机构设在这里。在重点整治济宁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因此,济宁“公署特多于他郡”,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都刺激了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济宁逐渐发展为沿运河七大商埠之一。

  千百年来,运河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济宁,有力地塑造着济宁。特别是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济宁凭借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特殊地理优势,得以“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在此情况下,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为主的南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开始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不断走向开放交流,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不断走向市镇经济。商贸业空前繁荣,手工业蓬勃发展,饮食服务业日益兴盛,个体私营经济极大发展……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实践,人们以智慧和勤劳创造并形成了济宁运河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京杭运河的交通职能逐渐衰落,一些与运河相关的景观也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繁忙的码头,已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中被淹没;运河沿线的街巷、酒店和特色民居,也都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但运河却为济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竹竿巷、东大寺…… 笔墨当随时代

  济宁运河文化是济宁人民几百年来创造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济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旧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我自幼生长在大运河畔,对于大运河给予家乡的惠赠和厚爱有着独特的崇敬之意。用自己的画笔颂扬运河功德,传承运河文明也是我多年之夙愿。自觉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应有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进而萌生了以丹青宣展文化圣地、运河之都的想法。”怀着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满腔热情,刘忠画说济宁,文宣圣地。十余年间,他走遍济宁的山山水水,实地考察文化名胜,记录一个城市的文化名胜。让世界了解济宁,让济宁走向世界。为了能够直观展示济宁地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物景和自然景观,唤起人们自觉保护这些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刘忠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数百幅济宁的文化名胜。

  在十几年前刘忠曾写过一首济宁四方游歌,“东文孔孟圣贤城,西武梁山聚义厅。南水荷花香百里,北佛灵塔祀大雄。”主要是说明济宁“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的旅游特色。目前看,的确这四方都经过大兴土木,努力恢复修建起了本地文化特色的代表项目建筑,并以旅游观光的方式进行大力推介,也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同时也取得了十分客观的经济效益,使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得到了良性循环。

  再看我们济宁城区内,虽然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但从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方面来讲,感觉还是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济宁是因河兴商,因商兴市,因市而荣,因此说大运河就是济宁的母亲河。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忠,对于这条母亲河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履痕处处画说济宁

  刘忠在创作大运河济宁段文化名胜系列图画时,不仅对运河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阅读研究。还沿大运河北从黄河口南至微山县的韩庄区段进行了实地考察、写生、拍照、记录,并向当地知情人士征询其记忆中文化古迹的状况、色彩等。并且还拜访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征求高见,以便充实完善创作计划。在获得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写生画稿的基础上,方才正式进入画面创作阶段。

  在创作中,刘忠采用单景成幅之系列组画的表现形式,工写结合,六分具象、三分意象、一分抽象。刘忠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画作,而是诗书画的结合。大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凡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无不对运河怀有感激之情。刘忠对所绘景观心生诗情,他为每幅画都配上了自己的题诗。有的画面题诗二三首,甚至五六首之多。借以尽情讴歌灵山秀水的大运河古韵今辉。画面的落款也采取了多种字体书写的形式。以小篆写画名,楷书写题诗,行书写时间、地点、姓名等。从而使画面既端庄古朴、和谐统一又灵动活泼、相映成趣,平添了几分儒风雅韵之感。用亲切的方式记录

  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济宁人,对济宁的文化发展有如此的热情,成为与会者普遍感到震惊和钦佩的文化现象。这些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运河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热爱,这是一个生活于城市中的市民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责任。

  这种责任创造了让我们用亲切的方式来记录这个城市的文化。历时数十载潜心创作,绘就数百幅文化胜景,这是伟大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工程,一个文化工程。这种创作是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用诗书画形式记录济宁文化生态的空白。济宁的文化资源如此丰富,通过画作全面、系统地表达,追根溯源,是完美的。作者不是临摹,而是遍访济宁的文化遗存,展现的是实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我们为有人画运河,画城市的文化景观感到高兴,这种创作是实地考察、体验生活而得来的;是潜心创作,摒弃浮躁的。用艺术的形式来体现、记录、推广文化,这是一种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笔墨当随时代走,景观是济宁文化的基础。刘忠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推动济宁文化的发展,为济宁创建文化强市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着热情,每天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城市的古老与现代,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与会者在观赏《圣地百景》系列组画。

 

 

(来源:济宁新闻网)

相关书画新闻: 刘忠画  圣地百景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4029002189636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