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农民书画家王振民
“我们要尽快成立书画协会,给书画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进一步繁荣全镇的文化事业……”12月8日,惠民县李庄镇王旺庄村村民王振民正在自己的书画室里,与几位书画爱好者探讨成立镇书画协会的事宜。
王振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在惠民县书画界可谓大名鼎鼎。他是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他主攻绘画,尤以山水、花鸟为长;他的书法在继承颜体、褚书特点的基础上自成一派,造诣亦为精深,水平亦得业界赞誉。多年来,他数十次参与市县大型书画展,屡屡获奖。他的二十多幅书画作品被多家档案馆、美术馆所收藏,他的传略已入编多部典籍。
王振民今年55岁。他生在书画世家,缘结笔墨丹青主要是受祖父的影响。据他介绍,他的曾祖父王洪猶是晚清时期的贡生,擅长书画;他的叔太公王洪均善小楷和人物画,曾给段祺瑞画过像。他的祖父自幼喜好书画,善画竹子。解放后主攻颜体书法,卖过字,绘画也一直没放手,仍以画竹为主。王振民学习书画始自1966年,当时他才9岁。祖父写字作画时他就在一旁学习笔法,祖父放下笔他就拿起来练习。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又跟着刘宝印老师学写柳体,上初中后转习颜体。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在村里负责开柴油机,一开就是七年。劳作之余,他就用搜集来的报纸和宣传材料练字作画。“有点闲工夫就想写字、画画,打心底就是对书画有热情!”王振民告诉笔者。
字写得好了,在农村里是大有用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逢年过节写对联、婚姻大事写大谏,周边十几个村的很多村民都要请王振民去写。在此期间,他潜心研习颜体和褚书,水平不断提升;他还认真学习王成喜画风,逐步从画竹子到梅兰竹菊并重。1982年到1990年期间,因当时农村需求,他还作过中堂画,有些还拿到集市上去卖。换来的钱当然是大部分投入到书画练习和创作上。八十年代初,农村时兴做玻璃画(油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画在橱柜的玻璃上)。他便骑自行车去高青、济南等地向乍启典、田盟等画家学习。“以前对油画热了十多年!油画虽来自西方,但对提高国画技法有一定帮助。下一步我打算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它。”当笔者问及是否要放弃油画时,王振民的回答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1987年,王振民加入了惠民县书法家协会,从此之后他开始参加各类书画展。他的作品得到了书画界同仁的充分肯定。交流学习机会的增多,使他得以博采众长、进一步提升技艺。他的字游于颜体、褚书之间,自成一派;他的画借鉴于历代介子图又能做到画风独一无二,没有模仿只有独创。二十多年来,他有两千余件书画作品赠予友人或被社会各界人士索去收藏或置于厅堂用以欣赏。虽为农民身份,但他广为群众和书画界认可。
今年6月,王振民在镇上租了两间房子,开办了书画室。“开这个书画室,一是吸引一些书画爱好者前来,便于交流。二是扩大书画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更好地创新传承书画艺术打基础。”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书画作品的需求更强烈了。以王振民的声誉和水平,依靠书画发家致富不成问题!但是,王振民并不这么想。“我没想依靠这东西发家,维持住基本生活就成!”回味王振民的话如同他的字。他写字讲究的是“宁拙勿巧、宁支离毋巧安排”。
“光讲究巧、讲究好看,失去了本意就没意思了!”王振民如是说。
来源:新浪滨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