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
陈茂才,号文盛,别署对月轩主人。其书法作品质朴浑厚,精气弥漫,大气磅礴,动似惊涛,静若止水。运笔畅快果断,线条苍古豪放,细腻与粗犷相得益彰,婉约与奇崛并行不悖,既有碑之气概又不失帖之韵致,师古而不泥古,通俗而又不失雅度。
陈茂才1953年出生于河北黄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楷书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精英奖、文化部第八届新星奖,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首届全国榜书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等各类重大展览数十次。
在百余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其作品及传略收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名鉴》、《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大型典籍,很多作品被刻入碑林,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题写“河北会堂”、“天下第一龙”等匾额百余处,出版了《当代河北书法家陈茂才精品集》、《鹅池点墨》《陈茂才书法作品集》。被授予河北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获石家庄市首届“十大文艺家”称号,连续四次获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并被评为石家庄市拨尖人才。作品被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博物馆、艺术馆以及美、英、法、日、韩、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收藏。
部分作品欣赏:
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聂辰席任省委宣传部长时向台湾友人赠送陈茂才作品
看陈茂才的字,即使不懂书法艺术的人也能从中品出几分美的味道来。榜书端正严谨、雄浑大气,行草质朴自然、率真洒脱,章法布局气势绵密,浑然天成,初见悦目,细品悦心。
听陈茂才讲话,只要你用心,就能悟出其中几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哲学味道,他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熟读佛、儒、道的经典,可随口背诵《道德经》,他说修炼书法和修心无异,建议我们去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可以解决当前很多人心灵上的问题。
由字及人,由人及字,他说,“书法是最美的艺术”,所以,他将书法演绎得“大美与壮美”。他说,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他在浸润书法四十余年的时光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吸纳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
置身于陈茂才的书法艺术工作室,品着茶香,看着那一墙传承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墨宝,和着那一室沾染着艺术气息的桌椅、笔砚,倾听着陈茂才讲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我们不由被带进历史的长河,去追溯那华夏古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美丽神韵。
人以字传,字以人传
陈茂才的书法很有名,尤其是他的榜书大字,受到了书法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石家庄的“裴艳玲大戏院”、“河北会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衡水的“唐人府大酒店”、“百货大楼”……南京的“锦湖大酒店“、淄博的“帝元山庄”等全国百余处匾额都于陈茂才之手。他的作品被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多家博物馆、艺术馆以及美、英、法、日、韩、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官方与民间收藏。
在陈茂才的书法里,你能看到一种平实质朴的美,他不追求怪诞、奇特,他讲求书的“法”。这是他作为书法家,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作品与人品完美统一的表达。
他对我们说:“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在于主张天人相通、天人合一。儒家以‘仁’为美,‘仁以字传,字以仁传’,书法是一种表现的艺术,笔是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书者主观意识的指配,诸如水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动静虚实,笔法的千变万化,计白当黑的章法与结构布局等等,都是个人审美趋向的体现,它能够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折射出来。”
陈茂才出生在河北黄骅的一个普通的乡村,他经历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童年,经历过毁灭教育与文化的“十年浩劫”,冀东平原的坦荡无垠、渤海之滨的旷远辽阔为他铺就了性格的底色,而这“底色”,一直浸润丰富着他艺术创作的神经。他喜欢以最原始的方式向古代碑帖里探索,由量化而生质变,锤炼腕下笔力,拓展艺术空间。20年的部队生涯又铸就了他军人特有的刚毅、坚韧、豪迈的性格。正是这一时期,他对书法的热爱至真至诚,并利用一切可能向先贤们留下的经典墨迹、碑碣残石索取进步的秘笈。从“颜筋柳骨”到“颠张醉素”,从宋“苏黄米蔡”以及元赵孟頫、清王铎到现代的于右任、郭沫若等都成为他汲取营养的对象。融碑入帖,在结字上亦力求结构严谨而表达活泼、线条奇幻而情感丰富、笔法娴熟下笔有源,力避浊气,追求正大之气。
他热爱中国的书法文化,称它为“中国文化的根、艺术的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无穷的魅力。”他孜孜不倦地向身边的朋友讲述书法的美,书法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他的书法作品也多次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2005年8月,河北文化周在比利时举行,陈茂才乘兴为首相和王储当场挥写出“中比风和”“天涯若比邻”擘窠大字相赠。当章启月大使向首相讲解“中比风和”四个字的含意为“中国和比利时的友谊像和谐的春风”时,首相高兴地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太妙了,我要把这幅作品装上框挂在我办公室里”。
2010年8月、2011年3月,陈茂才随“河北文化宝岛行”、“河北省经济文化交流访问团”两次去台湾访问。并以自己的书法和为人赢得了岛内书法爱好者的友谊。
去台湾之前,陈茂才精心创作了三十多幅书法作品,并准备了一卷二十五米长皮纸、四十张上好的宣纸及笔墨等书写用品,诸多宝岛民众向他求字,他做到来者不拒。在台北、桃园、彰化的三场活动作品就送完了,纸也用完了,还是不够,他又在彰化买了上百米的宣纸,又分别在高雄、花莲、台北间接着创作。陈茂才走了一路,也写了一路,胳膊累到几乎抬不起来,今年四月份从台湾回来,已过去几个月了,他的胳膊一写字还有强烈的酸麻感。“这里好山好水,不愧为宝岛;在这里感受到亲情、友情和乡情;尤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动。”
正是陈茂才这种朴素的爱国热情,感动了台湾人民,每到一地,陈茂才都要在当地的大礼堂或剧院进行书法讲座和现场表演,引起当地书法爱好的热列欢迎。他直言从没有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创作书法,但如此多的欣赏者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并通过书法结识了更多的知音和朋友。“最感动的是在花莲,有老两口,一位94岁,一位92岁,向我求字,老人家说不为别的,就是喜欢书法。我以榜字大书‘寿’字相赠,希望他们长寿幸福。”当陈茂才将写好的字交给老人时,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而这个场景也让陈茂才感动不已,“台湾有这么多人喜欢书法艺术,从一个方面说明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同。所以我不管多累,只要有人求字,我都会尽力满足,只是希望这种艺术能在两岸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陈茂才用行书书写的曹操四言名诗《龟虽寿》册页作为河北省代表团的礼物赠送给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而他另一幅用榜书大字写就的“寿若金石”则被代表团赠送给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庆祝他74岁生日。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两岸人民共有的文化血脉,我们是带着两地文化交流的使命而来,我希望能够通过书法,展示内地艺术家的风采,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七千万燕赵儿女友好情谊通过书法艺术传达给台湾人民。”陈茂才说。
书法有“法” 求正得“正”
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学才能致用,修身(修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陈茂才解释,正心才能正己,正名才能正人,“书为心声”、“法扬其志”,中国文化讲的就是正大文化,书法是胸襟的展示,生活的体悟,灵魂的诉求。只有正气在胸,笔下才有浩然之势。
陈茂才喜欢写擘窠大字,喜欢榜书,力求字体风貌端正,用笔浩然苍茫,布局雄浑天成。他很注重作品的整体美感,力避媚俗之态。他一直推崇并躬行“求正”的谦学心态,多次在书法研讨会上就书法的“求正”而发表意见,以求正当下书坛的“不正之风”。“现代书画界,一味以求拙、求怪、求新、求异为突破,其实不然,求正才是正道,我们现在常说字如其人,事实上是指书法作品都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性格、修养,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明代书法家项穆就说过,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在他的眼里,秦汉书风或沉着雄浑或严整朴茂,或虚淡散远或沉静阴柔,超凡脱俗,暗合了儒、释、道 “正、清、和”的审美境界。对陈茂才来说,对于书法的追求首先源于他对这门艺术及产生这门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崇尚书法经典,尤其是以“二王”帖系为代表,并世代传承发展的行草书风,如兰亭序、圣教序等传世名帖。他说,这些千古名帖博大精深而又具穷尽变化之妙,值得用心体悟。
以经典书法来观照时下流行书风,许多不足之处便一目了然。“主要表现在滞缓、轻率、俗媚、造作等方面,在点画质量上存在 ‘浮、滑、弱、躁、薄’等症,结字上存在故作姿态的‘狂、怪’现象。这种流行书风的产生,与当今浮躁、庸俗,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作者急功近利、技法生疏、功力不深有关。虽说艺术的发展创新才是生命力,但是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能谈到创新,离开了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茂才说。
在陈茂才看来,一流书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什么叫‘家’,家就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对的,被大众认可的,能够影响一代人的。”二,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书法历史,是每个修习书法的人必须去了解和熟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悟透书法。三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而这三条当中,最不能缺少的便是基本功。
浸淫书法几十年,陈茂才挥毫作书时,仍要依循着“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四“法”,不肯稍离。他给我们讲,对法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他的榜书大字笔力扛鼎,于端庄中见姿态,于平正中寓变化,以厚为巧,以古为新,自有风骨。他的行草书洒脱随性,率真豪迈,自出新意。凡此种种,皆有法度。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孙过庭有言:‘始求平正,后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所谓‘人书俱老’,是需要把几十年的生命都熔铸其间的,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陈茂才说,他最得意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
上善若水 大爱无言
陈茂才的书法今有大成,与他人生几十年沉浸于其中的经历不无关系。但是,能够支撑他一直为之努力和奋斗的,还有作为艺术家的一份责任。陈茂才从不曾将自己的创作束之艺术的高阁,而是时时刻刻在接受社会大众的检阅。
他说,艺术家更应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实现艺术的价值,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艺术不关注社会需求与大众的品位,也就失去了社会的功能与意义,你的艺术也很难为社会所认可。
社会的历炼,造就了他严肃精谨的作风、平正守法的习惯、与人为善的品德、宽容大度的性格。而他,也用自己的书法回报着这个社会。
2007年,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书法精品回馈故乡,以此来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河北省推出了艺术名家“情系四川地震灾区”书画作品大型赈灾义卖活动,他不眠不休创作了几十幅书法精品参加义卖。
“上善若水”,这几乎是他写得最多的大字,也是他一直信奉的人生哲学。他懂得与人为善,懂得感恩。他说,“作为艺术家,我们必须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抗洪抢险期间,他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最可爱的战士们。非典肆虐时,他又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一线的医务人员手中。家乡黄骅渔村的村民因为吃水困难,他便尽其所能四处筹集资金为父老乡亲引去了甘甜的自来水……希望工程、文化下乡、再就业工程、慈善总会等部门每次举办社会公益活动,陈茂才总是带头参加。
为了关注解决贫困儿童上学难问题,他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他的书法作品拍卖后,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失学儿童。陈茂才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他不忍心看见每一个孩子因为缺钱而失学。
他从不计较一得一失,说“做人要忠诚、厚道,最起码别人同你打交道放心,有安全感。要多给予、少索取,要舍得,要善于舍,不要只想得,‘历览古今美善事,尽在多给少取中’”。
裴艳玲大戏院成立,裴艳玲先生执意请陈茂才题写匾额,他写好了字,又掏钱装好匾额。他获知一位记者朋友正在为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寻找企业赞助,立刻表示,如果需要,他一定会尽力。
记者到陈茂才的工作室采访的时候,他已等候多时,并提前创作了“达观通变”和“望月怀远”两幅大字,其实这两幅大字寓意深远,“达观通变”,是他写字先做人和学习传统但不泥于古法,力求创新并形成自家风貌的书法生涯中的顿悟。“望月怀远”,则是展示了他的坦荡襟怀和高远志向。(米晓莉 刘艳惠)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