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院长:青年艺术家有人成名有人消失 发布时间:2011-11-06 阅读次数:2040次
“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暨艺术学院美术学系30周年美术大展”将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150多件师生作品将整个美术馆挤得满满的,象征了30年来华师大美术教育获得的累累硕果。
大展合家欢:上至20后下至90后
华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对记者说,大约在1984年,华师大美术学系办过一次美术展,至此次大展之前,外界对华师大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了解甚少。这次大展汇聚的是几代人的佳作,包括了油画、国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作品,参展作者上至80多岁老教师,下至90后,堪称一次合家欢。有意思的是,几代人的艺术想法大不相同,作品呈现面貌不一,给布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但这个难度敲反映出30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过程以及时代变迁所引发的艺术话题。
工作室方式:注重创造力培养
华师大艺术学院有几个工作室,油画、中国画与材料、综合绘画、观念形态以及新成立的公共艺术工作室,分工作室进行艺术教育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爱好选择,同时也建设了一个以现代艺术教育为方向的教师队伍。
这几个工作室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美术分类,与油画并列的中国画工作室里,竟然出现了非常时髦的美术新材料研究,而综合绘画把影像艺术包括了进去,观念形态工作室则包括了装置艺术。
周长江明确地表示:“我们的教育方向是现当代艺术,而不是古典艺术,因为现当代艺术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的角色:要参与现代生活
周长江一直在思考一个大命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他认为,美术这个角色随时代在变,中国的美术教育要补现代主义艺术教育的课,还要探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是社会的神经系统,它敏感而感性。如今,我们的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怎么可能不变?意识跟着存在跑,如今,艺术不光是审美,更需要参与社会的进程,对生活和环境发表意见。这些想法变了,艺术形态也就变了。
审美困境:古典现代当代同时奔袭
周长江表示,我们希望学生关心社会,但个人的选择权很大,尤其古典主义在中国的路还没走完,古典审美还有社会需要,同时,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还没有消化,却又跑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所以在中国,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艺术阶段一起涌进来,让人们来不及消化,手足无措。我们经常会碰到三种审美交叉错位,不在一个层面的人在一起发言,思路会显得非常混乱。如今我们三种审美都有了,但都没有出现质量高的作品。
前后30年:学生面临不同问题
30多年前,周长江自己也是学生,比较30年来学生的不同,周长江深有感慨。他说:“首先,现在的学生生活要求高,他们出生在消费社会,有比较,就轻易苦闷、焦虑;其次,现在的学生身处信息社会,难以进行独立思考,他们从小看图像长大,都是平面思维,而我们从小读书,看文字轻易建立思想深度,现在,人们甚至连记忆都不需要,网上一查就行了;现在的学生很早就开始考虑前途问题,为了改变命运,会有许多现实利益的考量。 ”
为此,周长江表示:“我们的专业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不可能不碰到困难,但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多种技术性练习,工作室也兼顾了学生的个性、爱好,让他们自由选择,学生有三分之一的课是选修课,学习的视野打开后,将来踏上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
周长江也坦言,相比其他美术院校,华师大学生在就业上有优势,而获得了大量现代艺术教育的学生们,面对将来的中小学教育会非常适应,他们知识面宽,可以教给孩子更多东西。
青年艺术家:有人成名有人消失
谈及如今大批量青年艺术家的出现,周长江认为,青年艺术家大量出现是社会的良好愿望,希望江山代有人才出,但最终能否成功,还是由个人素质决定的。同一拨画画的,多年后有人出来有人出不来,距离会拉得非常大。
周长江认为,这跟人的知识是否不断更新有关,除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学的能力,一个青年艺术家有没有后劲,要害看他能不能更新知识。 “我常对学生说,自学能力是发动机,而大学教育只是惯性运动,惯性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人的知识分教养和修养两个阶段,前者只是读书阶段,社会在前进,知识总会不够用,只有不断自我修养才会有出息。 ”周长江说。
(《新闻晚报》) |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书画资讯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