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视:展现“普通人”毛泽东 风格别于英雄谱式造型 发布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2084次
22幅毛泽东题材画作10月至11月赴巴黎伦敦展出
王冠英作品《排队》(2.4m×19.2m,布面油画,局部),以春、夏、秋(图)、冬呈现参观毛泽东纪念馆的人群。其中有的人长相似卡斯特罗、普京、吴冠中、凤姐等人。
10月4日,上海策展人蔡晓将带着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魏楚予、王冠英和曹炜的22幅作品登陆巴黎。值得一提的是,三位艺术家作品同时用平实、客观、符合主流取向的艺术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诠释、演绎了毛泽东。
本次展览取名“转视——后毛泽东时代艺术”,从4日持续到18日;随后,作品将转赴英伦,于10月23日到11月6日在伦敦展出。这批当代系列作品原陈列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内的太阳虹画廊。这也是这批画作第一次远赴海外展出。
当代艺术并非全部反讽
2003年,蔡晓开办了当代艺术画廊,他的爱好本在中国传统水墨。在上海M50的艺术家群落中,蔡晓看到很多作品,有的很扭曲,有的很反讽,这里面包括一些涉及毛泽东的画作。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老外,只要搞当代艺术,有一些人会扭曲毛泽东的形象,而我认为对画作的理解不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作为独立艺评人,蔡晓认为,毛泽东“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只不过他的“职业”是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个男人、军人、父亲,一个普通人。
蔡晓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追求真善美,给人以美的愉悦或者精神上的升华,而不是仅仅通过艺术去批判很多东西。
“当代有一些画家,画功很差,只能靠图像式的语言寄托不满。”蔡晓认为,技术好、精神面貌好的作品才能满足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
蔡晓在2006年左右接触到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魏楚予。魏楚予是一位专画毛泽东的画家,1993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国家发行的毛泽东纪念邮票就是魏的作品。
22幅作品展现普通的“毛”
从2007年起,蔡晓开始预备操作一个客观反映毛泽东形象的主题展览,经过选拔,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魏楚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冠英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曹炜三人为创作班子。
魏楚予、王冠英和曹炜,分别出生在1945年、1964年和1976年,都有学院背景,从某种意义分别代表着中国油画第二代和第三代画家。其中的魏楚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王冠英和曹炜则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因此,他们的作品题材常为毛泽东。
魏楚予的早期作品,多为毛泽东英雄谱式的造型,而本次推出的展品展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学生、一个父亲、一个老乡、一个军人等的人物形象。尽管作品仍然保留了魏氏风格,但艺术家本人已经开始尝试从更多角度表现毛泽东,风格有别于《毛泽东在陕北》之类的早期作品。
王冠英的巨幅作品《排队》,则聚焦了每年的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9月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纪念馆外排成长队的中外参观者。
“那些长相貌似卡斯特罗、普京和奥巴马的形象,代表了历史和现在。卡斯特罗是毛泽东那个时代的人,而貌似普京和奥巴马的人则代表了来自不同信仰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群体。” 王冠英告诉早报记者,画中长相与吴冠中相似的人坐在轮椅上,手上拿着向日葵,说明他对生命的顽强渴望。画作中还有凤姐、芙蓉姐姐等,表现了对这个荒唐时代的嘲讽。
曹炜是标准的“后毛泽东时代”画家,8幅作品中的人物以“80后”和“90后”为主,象征青春活力。这些年轻人以“跳跃”的形象出现在毛泽东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现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艺术家试图告诉观众,尽管这些年轻人喜欢蹦跳,但不会妨碍他们成为未来主人的定局。
经过5年创作,三位画家完成了这22幅作品。蔡晓庆幸策展顺利进行,“因为这些作品诞生过程中,完全没有金钱的思考和政治上的压力”。 |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书画资讯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