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璧话巅峰 ——黄公望艺术论坛研讨《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和传承 1350年,我国元代闻名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3年完成了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并赠与其友无用道人。其后该画几易其主,在清初被焚为两段,分别被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无用师卷”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曾谈到《富春山居图》,他说:“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何水法等文艺界委员曾为《富春山居图》的“合璧”提交提案。 经两岸同行的联络、研究和磋商,今年6月1日,分藏两岸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将于台北联合展出。该作品段分360余年后即将“合璧”。日前,在《富春山居图》即将合璧之际,江苏常熟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日前联合推出“海峡两岸黄公望艺术论坛”。来自台湾与大陆的30余名专家学者对黄公望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进行了研讨,同时从美术学、鉴定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对《富春山居图》所蕴含的文化义理进行了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指出,黄公望是中国山水画变革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更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中“第一神品”。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一个卓有成就的时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被誉为“元四家”,黄公望是其中翘楚,开启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一路。黄公望缘何成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图》又何以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笔?此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提供了解读: 建立文人山水画的笔墨规范。元代是中国山水画、文人画的转折点。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文人山水画兴盛发展至“元四家”的出现,才建立了成熟的笔墨规范,“元四家”中,黄公望用墨不如吴镇,用笔不如王蒙,恰因为他简秀、枯笔淡墨的笔法是可以传授和学习的,才使中国文人画到文人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有规可循。 黄公望作品在后世受到推崇。黄公望的艺术在明代备受推崇,他的“元四家”之首的位置就是因为大画家董其昌的推崇。《美术》杂志副主编尚辉认为,董其昌是从学习黄公望起步的,他的艺术是为董其昌重构文人画理想重要画家人选与阐释文人画观念的重要依据。 开启了笔墨的独立风格。山水画在元代处于需要从客观描绘中解放出来,使笔墨能凸显它的酣畅淋漓的重要历史拐点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前院长杨新提出,《富春山居图》在笔墨技法的运用上,将山水画从山水的自然形态中摆脱出来,在艺术上,它鼓舞变换,明代画家邹之麟将它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类比。 实践与理论并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福顺教授认为,黄公望是为明清南画开辟了“新画格”的一个人,他在《画山水诀》中论及作画大要,列举了去“邪、甜、俗、赖”四个字,正是南画的画格和精神。 此外,中国文人寄情山水非凡是寄乐于画,大体也自黄公望始。同为“元四家”的倪瓒赞其“文化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说明黄公望超脱世俗的深厚的艺术趣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镛认为,此次《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必将在中国画坛掀起一股黄公望的热潮。《富春山居图》中的美景,启示今天的艺术界对本心和大自然的回归。 研讨会还探讨了众多美术史上存疑的问题,如对《剩山图》的鉴定等。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分析了目前台北存《无用师卷》与浙江存《剩山图》在高度上相差的1.2公分的原因。他认为可能是《剩山图》烧毁后,图的上下部分切掉较多导致的。《无用师卷》较新,《剩山图》保存则没有那么完好,针对这一状态,许洪流认为,这恰是两部分在分开后传承情况不同导致的;而《剩山图》整体画面较《无用师卷》暗淡,则可能为《剩山图》装裱师傅清洗火痕所致…… 研究古代美术史,是为了对今天美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式和借鉴,吴为山委员说,而研讨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的意义,不仅在此,我们更冀望的,是它能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带来深度上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