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元末明初青花瓷海上巡礼》展参展作品
元代是蒙古人先后吞灭了西夏、金,又经过长达四十年的对南宋战争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尽管元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元世祖忽必烈乃至其后的几任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使中原地区在遭受战争重创之后的几十年里经济有所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作为 海外贸易的支柱性产品--- 青花瓷,正是成熟于元代。而近几年来,元青花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不断的创下天价,更使得这一历史上留存的艺术珍品---元青花,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进一步推动中国的 海外贸易。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奉诏出海,历时28年,足迹遍及亚非“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使明政府在外交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一时间海外诸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浡泥、满剌加等国国王甚至亲来朝贡,盛况空前。郑和每下西洋,瓷器尤其是 青花瓷是其必携的大宗货物之一。船队每到一地,即对当地的国王或酋长进行赏赐,或直接与当地进行物品交易。这在费信的《星槎胜览》、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有着较多的记载,而又以《星槎胜览》最为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与所到各国进行瓷器贸易的情况。其中,有9处明确提到“青花白”或“青白花”瓷器。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使 青花瓷在外销数量上大大增加,销售范围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突破,不再局限于洪武时期的周边“不征之国”,扩大到了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海岸,并且由阿拉伯商人传输到了更为广阔的地区。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 青花瓷残片几乎在郑和航线的周边各国都有发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明政府开始全面从海外收缩,但对 青花瓷外销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2015年11月即将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观---元末明初 青花瓷海上巡礼》展览将为观众追根溯源,力图还原出历史中最为真实的汉丽宝公主。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作为领导单位,由马来西亚文化旅游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主办,由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马来西亚Persatuan kebudayaan Han Malaysia(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马来西亚Green Fiction Publishing(M)sdn Bhd(马来西亚青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信息协会艺术品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遗迹救助保护基金承办。此次活动也是“2015丝绸之路文化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的纽带,它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融合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丝绸之路文化年”系列活动,以“丝路之光•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丝路通古今、文明联世界”为口号,贯彻了“一路一带”战略的“互联互通”精神。
历史记载,12—14世纪的中西亚地区, 青花瓷被伊斯兰统治者、各大小苏丹奉为最珍贵的宝贝收藏使用。有些瓷器按照伊斯兰的审美观念,精心加饰宝石的纯金镶嵌。14世纪中后期, 青花瓷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大观---元末明初 青花瓷海上巡礼》展汇集百件14世纪代 青花瓷器精品。从梳理“青花的成长之路”到展现“14世纪青花的纹饰之美”,从阐释“14世纪青花纹饰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到探秘“14世纪青花的世界之迹”和“14世纪元青花的遗址残踪”,用五大展览板块为观众清晰呈现元代 青花瓷的魅力。马来西亚 《大观---元末明初 青花瓷海上巡礼》展,也将成为迎接2015下半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马来西亚期间的一项重要文化交流活动。
马来西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马来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连接着太平洋与印度洋。 青花瓷正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诸国。马来西亚 《大观---元末明初 青花瓷海上巡礼》展,用百件精美的青花真品回顾了中马两国深远的历史渊源,这是一次对于历史的回顾,更是新时期中马两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
来源:中国文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