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马俊卿
山水画是一个大课题。从汉末魏晋六朝发轫至今已历千年。期间几经演变,由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到独立成为一个画科;由单纯的以形写神,到山水成为士夫文人表达情性和观念的载体,作为艺术表达的形式语言,不断地完善,逐渐成为与中国文化并行的您组文化符号。中国山水画再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寄情自然的山水观。早在先秦哲人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说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到了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更直接影响了六朝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端和形成。魏晋以降,社会大解体,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解放,山水画作为具有独立语言特性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千百有思想的士大夫阶层,成为他们表现自己认识观的特有的载体。宋元至今,山水画的形式和内容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它特有的创作规范。近百年以来,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那种以文人画水墨写意为主流的创作趋向,在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出现了重要转折,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开始尝试新技法、新材料乃至新工具,在创造新的语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给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风。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固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人们迷恋于“创新”时,制作的规范性、工艺性却使得传统山水画的许多人文内涵丢了,形式雷同,缺乏个性,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几不相关,以至丧失自我情性的表现。传统笔墨固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流行了千余年的文人笔墨程式太成熟、太古老了,以至使许多画家改变乃至放弃旧的形式语言体系,另辟新路。而新的语言体系目前又难以承担继承传统,承载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重任。这一窘况,也成为当下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难题。
作为山水画家的马俊卿,他在山水画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山水画理论,研究历代山水画名作。多年来,他带着学生深入名山大川,践行着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座右铭,体会着山水的文化精神。同时,他认真汲取传统中的笔墨营养,以笔墨承载他的艺术理想和精神寄托,逐步形成具有自己艺术符号特征的表现形式。
首先,他从传统笔墨入手,深入理解传统笔墨与山水表现的关系。中国画家没有不重视笔墨的。但怎样重视笔墨,怎样把笔墨化成有意义的内涵不是所有的画家能理解透并做到的。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笔墨本身也是一个表现,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元代的王蒙,他画的山苍苍茫茫,生机勃勃。用西画的方法论分析,他画得郁郁葱葱,水分很饱满,阳光很灿烂。而中国画是在一点一画、一笔一墨中,通过皴擦点染,把笔墨本身的力度、韵律生发出的生命力流露出来。黄宾虹说,中国画的每一根线条,它不是“线”,而是莼菜条。这个比喻很生动。中国画的线,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上的线,是有修养的线,是有情有意的线。有情有意还需要对笔墨进行深度的认识和专业化的训练。书法是基础,用笔是关键。不仅仅是用毛笔画画和写字,更重要的是从毛笔的特性上去认识的把握笔和墨的内质属性,以及它的文化含量。这样才能用笔墨达到与山水精神和时代气息相表里,与时代文化相并行的创作目的。马俊卿对书法的要求及其严格,因此他对山水中的线的要求也及其讲究,这就使得他的作品的笔墨老道、通灵,把山水的骨气和势态表现的很有分量。
其次,他的作品注重生活感受,注重生活积累。画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清石涛说,作山水要“搜尽其峰打草稿”,在生活中,除了积累素材外,还要积累人生经验。历代画家几乎没有不重视此的,而对于人生经验的积累,则大多数是被动地进行。其实,创作的本身就是生活的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的高低标志,不单是艺术语言的独特和艺术形式的新颖,更多而复杂的内涵是体现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力。所以作为画家,马俊卿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通过生活来提高艺术语言和形式的表现力。这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尤为重要。山水、自然、人生、都可以物化为纵横交错的点线和极尽渲染的水墨,这样,笔下的山水才会出现“美不自美,因人而人彰”的境界。我们读马俊卿的画,正能从中看出他的人生积累。马俊卿在生活中为人厚道,生活俭朴,这些优秀的品格都融在了他的山水之中,使得他的山水画平实朴厚,精神内敛,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得到了画坛的好评。
我们知道,山水画在当下是最难突破的画科之一。如何立足传统,走近当代,以当代的文化来诠释的时代山水精神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马俊卿同样再思索着,我们希望他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有新的突破,确立属于自己的山水艺术语境。
作者 李毅峰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天津市文化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兼职教授,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新疆大山水研究所名誉所长。)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责任编辑:孟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