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画家郭文伟先生是一位在自己艺术作品中卓越地保持理性与激情平衡的画家,又是一位借古开今、再创当代焦墨新图式的画家。他的作品是将激情经过理性的锤炼与打磨之后转化的艺术产物,充溢着浓郁的诗情和创造性。其焦墨海洋画气势磅礴、动感强烈、阴阳相济、虚实得当,恢宏壮阔的意境图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海水意象笔法精湛,飞白微妙、意境超脱、有很高的趣味性和书写性研究价值。其焦墨山水画内营丘壑,吞吐云烟,骨力遒劲,开合自然,意境深邃,灵动达意,以广阔的视野空间和应物谨严的笔墨,形成了端严峻逸充满个性的艺术魅力。焦墨山水画是他的海洋画创作基础,他对焦墨山水画的继承和突破,为研究探索当下焦墨画的艺术创新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浩大声势下,中国山水画以文化自觉的姿态,呈现出繁荣兴隆的画面,流派林立,风格迥然。中国山水画发轫于晋唐之间,兴与五代两宋时期,历经元、明、清,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中国画画科。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形态急剧转型,加之西学东渐、欧洲写实绘画之风传入,中国山水画在表现现实山川境况方面得以延伸。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介入到传统山水画领域,消解了传统山水画原本的意象表达和内在意蕴。世纪交替之间,虽然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价值重新获得认同,但是在构建焦墨山水画语言体系方面仍然匮乏,对传统程式的扬弃、对焦墨山水视觉符号的构建,尚处在摸索试验状态。在此背景下,郭文伟先生深入研究、继承前辈焦墨画家的山水画技法,进行大胆突破,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焦墨海洋画。审视他的作品,可给人以开拓创新的启示。他从古老的渐已消失的传统焦墨技法法中发现它的内美和写意精神,并予以发展。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开拓了焦墨海洋画新天地。他使这一高难度的艺术语言得以传承和理论升华,并在当今中国画坛发出别样的光辉。
郭文伟海洋画作品
郭文伟先生的海洋画作品,不论是彩墨、重彩海洋画还是焦墨海洋画,笔者认为都是写实与写意造型自然结合的一种典范;是具象美和意象美自然结合的一种典范。唯有既擅长传统中国画又具有较高自然科学素养的郭文伟先生才能为之。那么单就焦墨山水、焦墨海洋而言,怎么欣赏?其艺术优势在那里?画家是如何营造这种笔墨的感觉等等?笔者认为非常值得研究。
焦墨是以饱和的浓墨,不参水渴笔作画,用单一的焦墨实现画面的阴阳、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以皴擦替代渲染。笔锋含墨量多少和下笔轻重缓疾,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诀要。焦墨的难点在于不使用水的情况下,以纯焦墨点、线、面构成的画面却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这就是被郭先生称之为“焦墨画笔生五色”之所在。黄宾虹认为:“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潘天寿认为:“用渴笔,需注意渴而能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也。”郭文伟以焦墨见长,我先后看到他的一些焦墨作品,感觉他的焦墨是以自己的笔墨方式,保留了焦墨苍劲深沉的内容和特色;同时画面的整体结构保留了很多笔线在其中,灰调子在焦墨中能够彰显出来,这是在整个焦墨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美感所在。看郭先生的画,焦墨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非常好、非常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与雅致韵味。
郭文伟选择焦墨画海,主要是以笔墨求“简”,求“动”,求“势”。焦墨的特点原本是“浊、朴、厚”,他却选择了轻、空、灵、动”,这样的一种语言上的差异,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看他的画不累,他的画里没有功利性的东西。郭文伟先生画画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的抒发、兴趣爱好和艺术情怀。所以,郭先生的作品格调比较高,他将传统笔墨和当代理念及新时代奋发精神融化于自家笔墨之中,使作品既有传统理法又具现代审美意识。
郭文伟海洋画作品
郭文伟先生老家是河南许昌,他与我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他十分重视传统基本功的学习,他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精神临习张仃、焦俊华等先贤画迹,博采众长。他临习古人技艺,意不在复古,而是用心研究古人之法,借古开今,这些为他焦墨海洋画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自上世纪末始主要着力于焦墨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我个人认为,这和郭文伟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是有关系的。焦墨艺术是用一种纯粹的墨、不加水的纯墨汁来表现自然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变化可能更多地要借用笔法的变化来使他的画面产生层次,虚实、浓淡等类似水墨效果,焦墨艺术用纯焦墨产生这么多的丰富变化,他的难度是极高的。郭先生之所以挑战这一领域是和他的书法修为、长期的积淀,对于书法笔性的理解很有关系的,所以他以书入画图。比如他的焦墨海水皴法,无不体现出其熟练的草书运笔。
焦墨艺术自黄宾虹先生提出用墨的“七法”之后而独立出来,黄宾虹本人也有很多焦墨作品,但是真正把焦墨独立出来的是张仃。张仃之后则有顾之模、焦俊华、穆家善和王永敬等,其人数并不是太多,这说明焦墨山水创作难度极大,很具有挑战性。知难而上的郭文伟先生,长期以来有意识的对焦墨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理性地审视当代艺术走向,并自觉地回溯宋季山水画图式特征及其精神内涵。提炼出“焦墨海洋画留白的双重功能”,并将其提升到意象的至高境界。他以焦俊华先生为师,坚持研究张仃、焦俊华和历代焦墨技法、从而坚定了他对焦墨海洋画新语境的建构。他深知五代两宋山水画艺术源于写生,他以自然造化为师,行万里路,从悠然的林泉丘壑,到奋进勃发的浪涛,兴味盎然。尤其对海洋画,他具有得天独厚的外师造化优势,他借鉴了宋季马远、夏珪等历代笔墨特点,把历代山水画的水法作为海洋画创作的基础,例如他的《海滨激浪》、《惊涛裂岸》气势雄健,意境深邃。他以焦墨枯笔渲染之法施之以焦墨意象,用笔沉实、积墨层叠、气盈锋毫、墨凝神韵;画面石体坚凝、峰峦浑厚,咫尺之间近水至绝、野水千里。远看其有韵,近观其有质,超乎宋人山水画传神之能事,有逾现代超级写实主义之意象表达。
郭文伟海洋画作品
笔墨作为中国画语言本体,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外化,是沟通与再现自然物象和画者心象的造境媒介。郭文伟先生的焦墨山水画、焦墨海洋画都充分展现了笔墨表现力,以笔驭墨、笔笔衍生、墨法精微、物象如生。他的绘画无论是笔墨表现、意境营造、情感指向,还是视觉体验,都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过多的虚妄和因袭的程式关系。他的焦墨海洋画又对应了当代的审美经验和现实的激情意蕴,并以时代的审美情境勾画出新的语言范式。焦墨山水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写生,有意思的是,郭文伟先生的写生并没有削弱他主观的部分,反而比较“意象”、诗意。他的画面简淡恬静、笔力刚柔相济,语言凝练,看似轻描淡写、寥寥数笔却勾勒出山川万象、波涛巨浪。他启用了一些个人对于山水精神的理解,从前人的焦墨语言形式中提炼出其独有的海洋符号元素,既从海上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画面轻灵抒情、意到笔随。
绘画作品表面上看是一张画,实际上是作者内心学养、品节、胸襟所凝集的与世人交流的心声。郭文伟先生的焦墨艺术体现了这种追求:作品风格简约、洒脱自然,画面短笔略施皴擦,格调清奇高雅,意境苍茫。他专注于用墨,讲究笔法,更愿意以最单纯的焦墨“写画”;不但用墨单纯,从画面构成来看,他的许多焦墨海洋画作品也是了了数笔就“笔简行具”,或岛礁镇海,或惊涛裂岸,笔出千堆雪;他的作品削减了焦墨海洋写实的成分,“简之又简,无简不繁”。例如他的《海韵遐思》、《墨韵心花》等着意追求气韵和心性的自由抒发,笔下的海水以个体的方式做了符号化处理,如同诗句一样凝练“压韵”而富于节奏。与其他许多画焦墨山水的画家不同,他的作品简而不苟,精益求精,既有写意的韵致,又见写实的功力,体现出画家的科学素养,也体现了他长久以来生命中无法远离、也从未离开的诗性情怀。古人云:山性即我性,水性之我性,画乃画家之心印。他以自己精神气质的形象符号,借抒写山水和海洋形象而达到创造心象直至形象的高度与深度,借笔墨意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趣。
郭文伟先生将“艺术理论与文学和美术重新组合”这一课题摆到我们面前。他在焦墨语言和术语标准化方面均有独特的见解,在海洋画理论上有突破性建树,对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坛上大师们的长与短,有所选择,他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焦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是有意之为。他的笔墨在半抽象里带有自己明确的追求,有些笔墨很规整、有些是以零散的点为主组成视觉图像,尽可能在每一张作品里包含不同的追求。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抽象性在里面。山、树、海浪、岛、礁、云脚、雾根,他的这几种最主要的表现符号通过个性化的组合,呈现为一种诗性的图像,形成了自己的符号化语言“图腾”。集画家和海洋测绘专家于一身的郭文伟先生的这种跨界探索和艺术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新时期、在更高层面上开拓创新的范例。
郭文伟海洋画作品
从郭先生的作品中可看出,他将文学的修养与艺术追求融合到一起。他的用笔很有规律,不是涂涂抹抹。长时间的研习形成他画画的笔法风格,他笔墨整体的节律性、节奏感很强,擅长把内心意象和精神追求画出来,笔墨灵动、意境高雅。他用传统的韩拙“三远”创造意境,臆造自己心中的意象。作为一个画家,能够潜心研究中国海洋画理论,近年来又在挖掘中国画的自然科学含量。他的综合素养在画面上也能看出来,尤其是诗性方面是显而易见,他的焦墨海洋画就是无声的诗句。绘画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和表现形式,但是郭先生能够将二者结合得很好,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文伟现象”。另外,在他的焦墨艺术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写意的深层次理解,既有诗的意境和中国传统画的意象、意境和人文精神,又有一种比较具象的质感,透过这种质感能体会到他心中的性情。在他的作品中,探索性的因素很强,他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开拓者,对于传统的笔墨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当代前沿绘画艺术也谙熟于胸。
他的作品体现出几个特点:首先,他对大自然的表现比较重视具象近景的刻画,并营造灵动而极富内美的超然意境;墨色氤氲,真气弥漫,皴染相成,气象博大而雄浑;其次,他的作品有一种苍茫淋漓之气,焦墨石法笔触浓重,水法善用枯笔,笔法灵动、书写性强、画面虚实对比强烈,幽远苍茫,有层次感;第三,他的作品节奏感强,留白及笔墨意象具有不齐之齐的大美,仿佛一种生命的韵律,是与传统中国画含蓄内敛的气质不同的一种新的探索。从张仃大师的山水说到郭文伟先生的焦墨海洋,是焦墨艺术的两个突破点。张仃的焦墨山水具有客观性,他以写生为主线,而郭先生焦墨海洋的重点却在于他的主观性;他的焦墨海洋画充满了诗性,诗性与批判性不一样,诗性更接近于人性,需要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滋养,批判性却更靠近伦理道德。郭文伟的焦墨海洋表现的是他的心性,展示的是他蓬勃的精神世界,他用千变万化的笔墨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趣,可以说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从张仃焦墨山水到郭文伟焦墨海洋这两个阶段,是对焦墨山水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突破性发展。
基于郭文伟先生焦墨海洋功夫的升华,使他的彩墨和重彩海洋画也别具风味。在他的设色海洋画中,注入了焦墨海洋画的橫浪构图模式,把留白的双重功能融入到设色海洋画创作,成就了他的海洋画及其艺术理论的多方位创新。
中国山水画的地域特征,彰显了时代审美取向的变化和发展轨迹,在视觉表达上揭示出中国画特有的人文气息。历史上,杰出的山水画家及其经典作品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源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诸如此类,又皆因其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之于笔墨”。郭文伟出生于河南许昌,工作于沿海大部分港口,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海洋的品质、海洋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他。他从焦墨山水画断然转向了海洋画,这也是地域和几十年工作环境给他创造的机遇。使他在视觉上实现了时空的意象交融,对近景海水精细描绘,构成了空间视觉关系的主体。他留连于大海,追寻着自然生灵的踪迹,体悟着人类生息的力量。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笔端,他与大海对话的瞬间,胸中总会涌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冲动,这或许就是连通五洲的海洋地域环境直觉生成的外师造化的艺术灵感。大海成为他内心深处宏状的影像,冲撞着他的心扉。他要表现大海包孕万象的能量。他通过灵动的笔墨渲染,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他把与大海对话所生成的情感和直觉,转化为“发自心源”的艺术语汇,产生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外诗意,画面情境超越现实的存在,激励着欣赏者的心灵,例如他的《海韵遐思》、《惊涛裂岸》、《南沙巡航图》、《博》、《幽邃》、《信赖之光》、《新的曙光》等都是其典型之作。其内涵丰厚,观照了人们的劳作和海上家园,情思萦绕、意境邃远。可见,他已将当代海洋画提升到全新的焦墨写意的语境之中。他心中常负有一种宏源和时代的责任感。他认为自己应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个山水和海洋画家,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就应该倾注有生之精力去描绘如此壮丽的山河、海疆。特别是在当代山水画语言转向的过程中,郭文伟由焦墨山水画转到焦墨海洋画代表了一种实践方向,体现出一种延续不衰的人文精神和具有原创品格的艺术建构意识。
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回归”或是“引进”,都要扎根于生活的源泉,培植于中华本土,使“从心所欲不逾矩”,酌奇不失其真,万变不离其宗。要笔参万象,墨蕴情愫,再塑自我。应该说,郭文伟先生的焦墨海洋画是唱响了他几十年来魂牵梦绕的优美海洋乐章。艺无止境。吴昌硕年过半百方作画,齐白石时至衰年才变法,黄宾虹近耄耋之年始大成,可见成就大师之艰难。但我们相信,以年过古稀的郭文伟先生天资笃厚加上挥笔不辍,假以时日,达到书画与人之俱老、熔铸丹青于一炉的至高境界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张本平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