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7年的王行恭现任台湾科技大学工商设计系专案副教授,他曾多次受邀担任“中国最美的书”评委。本次上海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上,他分享了台湾的小型出版生态,对大陆出版领域颇有启发。
艺术评论:您对大陆小众出版的情况了解吗?
王行恭:大陆的实际的运作状况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好像深圳和广州有这类小团体。我知道有好多(类似小众出版的书)。比如像朱赢椿老师的书,其实他的心态就是小众出版。他做完了,出版社认为这个书还可以,所以出了2000本、3000本、5000本,结果也卖了不少。按照大陆的人口来算,这就是小众出版。
艺术评论:有些人说小众出版在大陆很难生存,您怎么看?
王行恭:我认为这个情况是不存在的。可能很多人把小众出版给误会了,(认为)它还要通过市场的通路、渠道,很难生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很多都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其他渠道。
艺术评论:您对小众出版的态度是什么呢?它有什么发展趋势吗?
王行恭:我们现在所谓的小众出版就是明天的大众出版,假如它存活下来的话。关键是你要做出来,光脑子里想的话,永远都出不来。现在的小众出版的情况是,社会开放了,(可供制作出版物的)媒材也很多。如果说我们所有的媒材都是同样的媒材,那小众出版的成本会受媒材控制。如果你自己控制媒材,控制印刷。我刚才提到用橡皮章,这样印出来的话,你就有一个具体的作品,不管印30本还是300本,它就有一个东西存在了。
艺术评论:这次的“中国最美的书”有没有牵涉到小众出版的东西?
王行恭:目前并没有。我所强调的是,因为我们现在全部都是电子化、数位化、数码化,所以所有的书你不管用什么手段去做,同质性很强,只有小众出版,它可以突出个性。突出个性才能在这个普遍数位化的时代里面存活下来。就是(在制作时)你的手用得最多,它(小众出版书)怎么做都要做出一点手感。■
录入编辑:张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