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冷门收藏日渐火热 将引领收藏风向标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2-26  阅读次数:2507次

  民间有句俗语:“乱世藏金,盛世收藏”。收藏,几乎成了一种时髦的潮流,时下,各种收藏、鉴宝类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也间接地使收藏概念和收藏意识深入人心。“风潮”之下,跃跃欲试者不少,但赝品众多,对资金要求较高,加之缺少“圈里人”帮助“长眼”,使得更多的人最终对收藏“望而却步”、“停滞不前”。

  的确,清三代的瓷器、海南的黄花梨、新疆的和田玉……这些行情火爆的藏品无疑是藏家瞩目的焦点。但有一句话,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虽是用来形容购买东西,但其实,将这句话套用在收藏过程中,也未尝不可。“热门”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收藏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藏家应以兴趣和文化价值决定收藏的风向。任何一种当下的冷门收藏都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热门品种。作为藏家,不妨绕开那些热门藏品,从正在上升的冷门开始,可能你收藏的就是一支潜力股。

  拍卖行另辟蹊径推冷门藏品

  先有当代艺术作品在苏富比遭遇“拍瞎”,后有部分齐白石、张大千之作在嘉德夜场流拍,传统“硬通货”遇冷,让各大拍卖行绞尽脑汁寻找新的亮点。有的拍卖行卖起了全球限量版轿车,更多拍行还是深挖往日“冷门”拍品,向文化和历史“掘金”。

  史料档案崛起

  档案无疑是秋拍一大热点。匡时主打“南长街54号”藏梁氏家族重要档案,如同去年的过云楼藏书,早早引爆了文化圈话题。这批档案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近千件,其中287通信札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林徽因文定礼细节等。

  或许是受到梁氏档案未拍先热的感染,沪上多家拍行都打起了老档案的主意。荣宝斋(上海)秋拍推出孙中山广州蒙难期亲自经手、签字的近200件原始档案。泓盛秋拍则是1867伦敦原版初印《大清国地理全图》,图中清楚标注出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所辖之范围。各家在市场推广时也更多地强调拍品的文化历史内涵。荣宝斋(上海)书画部总经理许娟表示,孙中山档案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军事史乃至经济史都有参考价值。 《大清国地理全图》目前已知世界上仅存四本,另外存世的三本分别存放于英国伦敦图书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国家图书馆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图书馆。

  天价和低价走俏

  拍品中不乏元青花、王原祁画作等重器,为什么选择主打梁氏档案匡时副总经理谢晓冬表示,这批档案对重新认识梁启超以及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拍行还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分上下二册影印收录全部档案内容。今年秋拍尚未出现过亿元天价拍品,梁氏档案能否打破僵局谢晓冬出言谨慎,他认为当下市场走精品和平价路线,稀有拍品仍然大有可为,“存世只此一件”就是最佳招牌。与此相对应,往日价格在二线徘徊的艺术品此番也大有作为,比如一些被低估的海派画家作品等。

  齐白石8张画作流拍5张,张大千4张画作流拍3张,古代书画成交率却成了近年来嘉德夜场最高,12张仅流拍1张,都体现了谢晓冬说的“物以稀为贵”原则。另一方面,一些过去被藏家们无视的艺术品也在悄然涨价,伦敦拍卖一只雍正红釉小碗以人民币32万元成交,而嘉德类似尺寸瓷器以近29万元成交。藏家们相隔千里,出价却出人意料的一致,也显示了大家对传统“低价”品的再认识。

  敢出手能“捡漏”

  除了传统书画、信札档案,越来越多的香道、茶道器具,文玩也出现在拍场,大有黑马之势。你喜欢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正成为秋拍“常态”,既然连限量版轿车都能上拍场,还有什么不能拍

  有老藏家表示,买家在持币观望,卖家惜售,此时敢于出手反而成为赢家。一只估价仅2万英镑的雍正青花瓷器近日在伦敦拍出了300万英镑,此前它藏身于一户英国普通人家45年,这段与2010年天价乾隆转心瓶极为相似的拍场传奇证明: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大有人在,市场不冷,只是大家不再一窝蜂地奔向同一个方向。

 

古琴蕴含丰厚文化内涵

  王世襄藏唐“大圣遗音”琴 891万元成交

古琴蕴含丰厚文化内涵

  古琴拍卖成交前十名

  “爆发力”强劲的古琴收藏

  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一把唐“九霄环佩”琴,以34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11月,王世襄藏唐“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成交。此后,北京匡时、北京永乐、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内地拍卖公司不断上拍古琴,甚至举办专场,古琴的价值也逐渐彰显。近几年,古琴的价格更是从十万、百万、千万级别跨入了亿元门槛。不断刷新的成交价格让藏家逐渐认清了古琴所潜藏的“爆发力”。

  琴声静穆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心静人净,七弦得听。

  一张琴,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了解内情的人来说,却在情理之中。

  古琴,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3000多年来一直是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相伴的富有生命意蕴的器物。明代屠隆论琴曰:“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琴越弹才越好。琴的体内也仿佛蕴藏着一股“能量”,需要琴主不断弹奏来释放它的灵性,去掉它的“火”气,使琴体慢慢松透,得到“呼吸”,这样,琴音也就更加雅正幽远了。

  因此,收藏古琴不在于买,重点在于藏,而且还要藏得讲究。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现在有的藏家花费重金买来古琴后,常常是把“宝贝”往保险箱里一锁,长久不去碰它,想来真像打入冷宫的美女,让人无限唏嘘。这样的收藏真的是把古琴“藏”了起来,藏而不抚,其实是糟蹋了古琴,远离了琴的真道与真趣,直接跟投资、投机画上了等号。

  可以说,收藏古琴充分体现了收藏文化的个性,它与投资、投机不同,是件俗不得的事。收藏古琴,需要懂得琴,以人心解琴心,以琴心修人心。“琴心”二字,非常重要。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抚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这时林黛玉说了:“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今人抚琴已经省却了许多繁琐的礼仪和程序,因为演奏环境的变迁,也破除了许多古时的忌讳,但琴心与琴道不会变,琴的意境与内涵也不应该被降低。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在古代,琴担负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职业琴家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数千年来,琴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传承文化精神、修身养性的道器。

 

  西南联大师生致容琬诗文册包括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等的留言

  冷门文献转热 注重学术与史料价值

  不知不觉间,原本属于“冷门”拍品的文献档案正成为今年秋拍的主要亮点之一,其中缘由何在?

  见证收藏界自觉文化意识

  文献档案以前其实大多归类于古籍善本,但与古籍并不相同,以前这一板块是被疏忽的,但文献档案体现着历史的延续,更能体现收藏的内涵与深度,这与书画或古董是不一样的,以荣宝斋征集的孙中山1922年在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起居办公的近200件原始档案而言,作为孙先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珍贵历史资料,这部分资料不但是研究孙中山生平的可靠资料,而且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军事史乃至经济史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由于对这一档案的研究仍有未到之处,荣宝斋已推迟拍卖这一珍贵文献。

  不少待拍的文献档案,一方面在社会公众间具有较高的关注度,无论是钓鱼岛文献档案,或是孙中山档案,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也在于当下的收藏界逐步有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追求藏品背后文化的认同感。稍加留意今年文献拍品的一大亮点,“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的成交结果不难发现,成交价最高的几件作品均是以它们的历史和文献价值取胜。

  一位收藏信札多年的藏家说:“从这场文献拍卖我发现,拍品的文献价值往往大于艺术价值,信札中书法好的未必能取得非常高的成交价。梁氏档案中有几通书法,字写得十分疏朗,但因为并没有太多内容,只是家庭琐事的记载,所以平均每张才6万多。

  这次的梁氏档案拍卖,许多拍品是第一手材料,因梁任公在历史上的影响性,这批文献资料对历史的撰写势必能起到丰富细节的作用。总体来说,文献收藏对收藏的挑战性特别强,需要对文献拍品背后的史料详加了解。

  文献藏品,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工具价值和欣赏收藏价值。有的藏家对同一本文献会买2-3本,在不同的居所各放一本,或是将其中品相好版别好的作为收藏,品相一般的作为工具书。

  一位资深藏家上周表示刚刚拍下的一份文献,明崇祯十二年(1639)利玛窦(意)与金尼阁(比)合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拉丁文版荷兰原版初印本一册全。这本书是澳门中央图书馆之镇馆之宝,中国国家图书馆亦无此书实物之收藏。两年前,北京中国书店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专场”上,这本书曾以超过7万元成交,而这次该文献的落槌价仅为1.6万元。

  收藏界人士分析认为,文献档案承载着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多出人意外,很多名人信札里或还隐藏着不少历史细节,从价格上而言,除去一些过高炒作的文献档案,绝大多数仍处于不算高的价位——从这一角度而言,在艺术品市场遭遇寒流时,原本就较少受到关注的文献拍品,或许越来越将成为眼光独到的藏家一个新的关注点?

  中国书画、古代瓷器、珠宝玉石、红木家具……这些频现天价的藏品在藏家心目中的地位就像农民心中的种子一样,只要到了秋收季节,好种子就会有好收成,但这些藏品价格之贵也让普通收成家望尘莫及。收藏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同样像农民一样,种大家都种的玉米、小麦是农民,种红薯高粱同样也叫农民,藏家应以兴趣和文化价值决定收藏的风向,当下的任何一种冷门藏品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拍卖市场上的下一个天价。

  古董钟表收藏正当时

  十八世纪 洛可可时期铜鎏金座钟

  古董钟表收藏正当时 铭刻历史痕迹

  一款钟表想戴上“古董”这个耀眼光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手工制作的机械表、表龄50年以上。在钟表收藏圈,5年以内不入流,10年以下是新表,20年是二手表,30年以上是老表,超过50年表龄才够资格称为古董表。

  决定古董钟价值的重要因素

  西洋古董钟的范畴是历史有100年以上,由外国制作者完成的(清乾隆时期广东、南京也曾仿照西洋钟的样式制作了大批各式各样的座钟,不在本文范围之内)。影响古董钟价值的因素有年代、制作者、功能等几方面。

  最重要的是年代,十七十八世纪是古董钟技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很多新技术得以应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非常值得收藏。

  第二是制作者,顶尖的座钟制作者很少,英国仅有四五人,比如在这次荣宝拍卖夺魁的音乐木钟制作人就是堪称钟表艺术大师的威廉姆森(WILLIAMSON),他是英国十八世纪一代才华横溢的钟表巨匠,1769年到1790年是他制表的黄金时期。威廉姆森的经典大作是带有会写中国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铜镀金写字人钟,乾隆皇帝最为喜爱,此钟现存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威廉姆森流传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只限存于故宫或欧洲重要博物馆里。据国际古董钟指南协会统计,在过去的记录里,市场上出现过的和拍卖过的威廉姆森钟表只有一两件。

  第三为功能,制作工艺越复杂,功能越多,可以打出的音乐花样越多的钟就越值钱。

  第四是性能,即能否保持走时良好、准确,音乐动听,外观鎏金,部件保存完好。很多欧美家庭也许都还保存着祖辈传下来的老座钟,但是有的破破烂烂,有的不能走时,这些都不能成为收藏品。

  第五为是否原装。“原装“的概念是至少机芯主题没有被更换、翻新过。海外有很多钟表收藏俱乐部、交易协会,有这些机构担保,开具收藏证书的古董钟比较值得信任。

 

象牙雕刻展现传统工艺

  象牙雕刻工艺独特风华

  牙雕古韵 展现中国传统精湛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象牙雕刻是众多工艺美术门类中具有独特风华的一门。象牙属于有机质,表面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易受刀,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结合。

  古代就是奢侈品

  在2009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乾隆象牙浮雕荷塘春色笔筒”曾以224万元的高价成交,可见古代象牙雕刻艺术精品在今天收藏市场中的地位。

  象牙制品在古代就身价不俗,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利用牙角制成各种简单的饰品来美化自己。此后,在历朝各代,象牙制品不断发展,到唐代时,牙雕越发精致完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新的雕琢技法。到了明清两代,象牙雕刻更是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精品迭出,其中尤以乾隆年间的牙雕最兴盛,同时象牙雕刻形成了南北两大派系。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是宫廷制品。宫廷雕刻工艺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富贵的风格;南派指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制作侧重雕工,讲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装饰,多以质白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因此,要判断象牙艺术品收藏价值的高低,应从年代、工艺、质地、名家等方面来判断。一般来说,年代越久的象牙雕收藏价值越高。象牙艺术品的另一个价值则体现在雕刻工艺上,工艺高超的象牙雕价值自会攀升。

 

 

相关书画知识: 冷门收藏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066148281097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