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家庞永平
[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从此无法离开书法艺术?
[庞永平]:那是我在五年级的时候,我看到我的语文老师在办公室写毛笔字,然后好奇心一步一步的驱使我爱上了书法艺术。当时学校也教书法,主要是柳体楷书,然后受到书法学习的启发,自己每天的作业也认认真真的写好,受到老师的表扬的时候心里也暗自勉励自己。
[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您研习书法几十年,初学欧、柳、颜、赵,后慕米芾、王铎、黄庭坚,又参悟北碑、汉隶,可谓是学遍名家。请问您的书法最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庞永平]:我生于文化大革命,可谓生不逢时吧,几乎见不到好的字帖。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就看大字报上谁的字好,晚上回去练习。不像现在,新时代,想学什么碑帖都有,琳琅满目。我那时候学字为什么没有碑帖呢?因为碑帖上的黑字竟然被说成“四旧”然后很多碑帖都被销毁了。所以当时看到好字,像大字报、毛主席的字,只要好看就都去学,直到八几年的时候,我进入了“茂林书法学院”,终于如愿进入了正规的书法学校学习。可以说就是因为那段最艰苦的时候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自己的字一直没有落下,没有荒废。
[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关于艺术创新这个词,我相信它曾无数次出现在您的脑海中,您数十年的艺术经历一定有很多经验值得大家借鉴,那么您认为书法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庞永平]:创新,不是无本之末,不能单独谈创新,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就比如说咱们学书法刚开始要临帖,刚开始我们必须追求“像”,但是随着自己临摹研习的时间久了,水平提高了,渐渐的我们临帖要追求“不像”。这是从“无我”到“有我”的过程。只有刚开始“无我”的学别人,学传统,才能最终跳出来有自己的东西而到达“有我”。
[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常言道,艺术家都有一颗普世之心,专研艺术的人都很心善,所以艺术家往往很乐意参加各类爱心公益活动,有没有哪次活动给您留下哪些刻骨铭心的印象?
[庞永平]:我参加的公益活动我自己也说不大清了,我参加也就参加了,很少去记得它。凡是我能知道了,能参加的我都尽量参加,以来我自己从来也没有什么“艺术家的架子”这种作风,二来,如果我的作品真的能让拿到它的人有些许快乐,能为公益尽一些绵薄之力也就足够了。至于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人家给我证书什么的,我从来不会把他们拿出来,这些都是虚的,淡然处之即可。
[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今天短暂的采访暂时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庞老师做客新华网•天津书画频道书画惠民访谈节目。

庞永平作品欣赏1

庞永平作品欣赏2

庞永平作品欣赏3
庞永平艺术简介:
庞永平,1950年出生,天津市人,字凖长,衡之,号雪寅。现为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今晚大家书画艺术院理事、天津市翰墨缘书画院会员。自幼酷爱书法,于欧、柳、颜、赵筑就了其坚实的楷书基础。曾在茂林书法学院系统研究和学习三年,由楷书入手即而转入“二王”行草手札,入得门庭又慕米芾、王铎、黄庭坚。一路学来,以帖为主线,间或参以北碑,浸淫汉隶,充实而丰富了已有笔法,也使得结构变化有方,组配自如。潜心研习了多年后,又师从华非、杨德树等书画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追求情、意两境界,慕古而追新,不为古固,不为今迷。借现代文化之理念,让创作过程中都体现出善思、善取、善变的艺术效果。法作品曾入编《世界名人录大辞典》,收录于《全路书法精品展作品集》、《北京铁路局职工美术、书法作品集》、《天津市第六届老年书画大赛作品集》。
稿源: 新华网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