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艺术市场里充满“三聚氰胺”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9-28  阅读次数:2646次

著名美术批评家李小山20多年后再次“开炮”———
艺术市场里充满“三聚氰胺
“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1985年,还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的李小山在《江苏画刊》上发表了《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其中“穷途末日”的言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美术界和美术理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
    20余年过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就像中国经济发展一样,突飞猛进,现为著名美术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李小山却极少发出声音。此次接受媒体采访,是近年来李小山首次公开谈艺术。对当下的艺坛,李小山又有什么新的观点?
谈艺术家——— 多数艺术家乐意被资本透支
    记者:你认为当下最奢侈的艺术精神是什么?
    李小山:莫过于无用的、非功利的精神,这是当下的稀缺之物,是艺术与人生本该具有的真实关系。我很赞许余华说过的一句话:大师面对虚无写作,工匠面对读者写作。
    记者:艺术家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李小山: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一个艺术家能够参加国际艺术大展,作品被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受到众多批评家、策展人的哄抬,作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高得吓人,都算是成功的标准。我不否认这样的艺术家中也有优秀和杰出的,但是它毕竟是外在于艺术核心的表面文章,算是成功的第一个层次。接下来还有所谓艺术史的成功,这是对艺术家更高的要求。一个艺术家能否进入艺术史并留下丰碑,一看他的观念,二看他表达观念的完成度——— 拿竞技比赛做比喻,运动员必须选择高难度,同时又有极其完美的完成度才能获得金牌。
    记者:如何看待艺术被资本过度透支的现象?
    李小山:多数艺术家乐意被透支,今朝有酒今朝醉,赚个盆满钵满再说。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正好遇到现在艺术家也是肆意逐利,一拍即合,联手做局,透支还能避免得了?很多展览,是以到场官员的级别来衡量展览的规格,能够获得官员欢心,那就一登龙门了。某些在圈内不被看好的家伙,一夜之间发了,是因为有级别高的首长驾临,握过手拍过照,展览消息上了新闻联播。接下来一群操盘手立马跟进,资本的渗透力立竿见影,其画价从几百几千一尺飙升到了几万十几万一尺。现在,大家慢慢重视食品安全了,三聚氰胺人人喊打,可是艺术市场里的三聚氰胺太多了,反正死不了人,大家便视若无睹了。
谈美术馆——— 美术馆大部分是“收费展览馆”
    记者:中国的美术馆大部分是展览馆,背后是管理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李小山:更准确地说,中国的美术馆大部分是收费展览馆,是书画家、艺术家花钱租场地做展览的场所。我手里没有数据,不知道中国各地美术馆的财务年报里场租费的比重,随着物价上涨,场租费也是水涨船高,估计收入很可观。这几年许多地方的美术馆硬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都有新馆上马。我去过有的场馆,馆体很新很潮。举个例子,我去一家美术馆参观,共两层,一层是展厅,二层全是办公室,馆长、书记一人一大间,副馆长、副书记一人一间,连部门主任也是一个单间,且装修豪华,设施齐备,真的很夸张。此外,美术馆馆长有好多与美术馆专业毫不沾边,是上头“安置”的符合相同级别的“干部”。对美术专业一窍不通的人,能谈什么美术馆的管理问题?
    记者:美术馆的使命是什么?与博物馆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互补作用?
    李小山:简单地说,美术馆主要针对艺术实践的当下成果,展示、研究和收藏发生在不久前或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和艺术作品。博物馆则主要是历史文化形态的呈现,两者的上下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已有美术馆和在建美术馆数量够多了,应该下工夫做好分内事,否则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另外,一些美术馆的收藏门槛太低,我想说,美术馆的收藏,一言以蔽之,就是收藏艺术史,其余皆是儿戏。
谈市场——— 艺术市场类似于地摊生意
    记者:有人说,艺术品沦为了“洗钱”的工具,是这样吗?
    李小山:清朝末年有一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小说,里面列举的种种怪现状放在我们的现实中,全是小巫见大巫。一些家伙手里握有那么多来路不明的钱,不好好洗洗,你叫他们怎么办?这也说明,我们的艺术市场是失范的,类似于地摊生意,艺术家与购买者讨价还价,像商人一样精明,至于把自己的作品送拍卖行拍卖,自己举牌的事太普遍了,而且,人们对种种欺骗行为完全宽容。在成熟的市场里,艺术家只负责创作,购买者只去画廊或艺术机构挑选作品,相互间形成了诚信的和负责的良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洗钱”就很困难了。
    记者:艺术批评的惰性和局限性在哪里?
    李小山:十多年前,我参加吴冠中的画展研讨会,会上我的耳朵里灌满了千篇一律的颂扬声,大师、泰斗、旗手的帽子一顶顶往吴先生头上加。轮到我发言时,我只说了一个观点:吴先生是我们这个平庸时代的大家,是荒漠里一棵绿树。后来吴先生特地找我,希望我保持住棱角,不要变得圆滑和世故。批评家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这两个方面:一、职业素养,二、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因人而异,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有的只是有感而发。说起批评家的惰性和局限性,我想与艺术的学术评价无足轻重有关,资本的话语权迅速膨胀,人们相信越能卖高价的作品越高级,当艺术品的商品属性淹没了它的学术性评价,许多批评家身不由己跌了进去,成为吹鼓手、轿夫和广告词的撰写者。这与其他行业的“专家”一样,职业操守的全面丧失,“专家”变成了“砖家”,世道如此,要求艺术批评家独善其身,似乎很难。实际上,根源还在于话语权旁落。批评家再学术,再公正,人家当你的话是耳旁风,时间长了,你总不能一直自说自话吧?优秀的批评家在素养上在操守上更有担当,坚守原则,但是他们像优秀的艺术家一样,终究是少数。
(文据《现代快报》)
相关书画知识: 艺术市场  三聚氰胺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3587961196899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