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画家罗宁,不能不首先拜读《热情的目光》和《冷静的目光》这两部由罗宁先生编著的文集。我走近罗宁、认识罗宁便是从这两部著作开始的。
那时,我是一家报社专以采访、撰写文化艺术评论为主的编辑记者,对罗宁这个名字虽然有所耳闻,但只知道他是一家文化报社的总编辑,我以为他的行政领导职务和美术是风马不相及的,正是这简单的公式化逻辑使我对罗宁关注甚少。而那时的我正对中国的美术评论如何应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而感到迷茫、焦灼,我甚至于面对文化艺术领域而打退堂鼓。老实说,那时的我多么需要资深的艺术高手给指点、开导。正在这时,有朋友自别处给我借到《热情的目光》这本书,我在不经意翻阅间被字里行间那充满感性色彩的文章所吸引,我的目光便对《热情的目光》这本书热情起来。从此,我这个专写艺术评论文章的记者开始注意起这本书的作者罗宁来。
原来他不仅是一名报社领导,他更是一名对艺术,特别是对绘画艺术始终矢志不移的追求者。还在他小的时候读过私塾的父亲就常常对他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从少年时便点燃了罗宁先天的艺术细胞。上小学、初中,他便喜欢办板报之类的活,板报的设计和简单的插图使他对美术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和老师一道在农村、水库的墙壁上绘制了数幅大型宣传画,为了生计他还经常在农村给死去的老人画画,这些经历磨练了他独立自强的个性。十六岁时他便作为最小的画家代表参加全省学习户县农民画会议,在当地他已经是个较有影响的“小画家”了。中学时罗宁的美术成绩在班里更是数一数二的,所以高中毕业他毅然考入凤翔师范美术专业,期间,他创作的年画作品《周总理和孩子们在一起》参加了全省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因为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城西安的一所重点小学任教。美术教师的工作正适合发挥罗宁的爱好和特长,为他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舞台。他主动向校领导提出办板报,自画、自写、自编,同时向省内外报社投他设计画的插图稿,自1981年他的《参观八路军办事处速写》在西安晚报发表起,已经有千余件速写、插图、单幅画、连环画公开发表,很快他的艺术才华便显露于各个社会媒体,他怀着对绘画艺术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绘画艺术满腔的热情,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艺术大门。当时,他清楚地认识到,在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积淀的西安,各个绘画艺术群体思想活跃,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所以他经常穿梭于艺术天地里,方济众、王子武、王西京等著名画家是他经常拜访的对象,向这些名家求教艺术的真谛。自然地,80年代罗宁的美术天赋便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他被调入艺术院校关中师范学校,当美术教师,再后来他被调入《文化艺术报》专门从事美编工作,那时的他,已是艺术圈里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人才了。
从他调入《文化艺术报》社开始,便开始了向艺术王国的深度探求,他把自己当作一名求知欲十分强烈的小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汲取丰富的养料。当然,这一切他是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外进行,而八小时之内他所从事的美编工作,他并不把自己的工作范围锁定在编辑部的办公室,从策划、采访、撰稿、配图、摄影、版式等等,几乎《文化艺术报》的运作他全部参与,而这一切恰恰磨练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使他的才华、理想体现在他所从事的美编工作中,所以他的工作成绩显著,而工作又积累了他的艺术素养;所以,就在他当报社美编,在报社激烈竟争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他又临危授命担当起了总编。可以想像《文化艺术报》后来能在艺术市场竟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众多艺术报中的知名品牌,罗宁所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我后来和他提及这段人生经历的时候,他只是淡淡的一笑。一个人当他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的时候,他会付出自己全部的激情和热情,用激情和热情对待他所热爱的事业,成功已经是确定的事情。
淡淡的一笑,质朴的话语反映出他的谦虚。《文化艺术报》成为艺术界的知名品牌是他能力的体现。他把在《文化艺术报》工作时期所写的文章汇集成书取名《热情的目光》。我读着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从字里行间能感受他充满的活力,荡漾的积极奋进的精神。每每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从这本书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热情目光,这缕热情目光正是罗宁自己对他所追求的文艺事业的体现。
你看了这本书,也许你会觉得无论报道也好,特写也罢,通篇文章涉及绘画的知识甚少,也许你会说罗宁哪里是个画家,他分明是记者、编辑、报社领导么,但我要说,也正如萧云儒先生所说“状物写人常常在白描中举重若轻,这是罗宁自己对自己的文艺活动、文艺人物、文艺时代的记录,由自己的这些生活工作的实践,积淀,才转化成了绘画的艺术。”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其实就是罗宁绘画艺术逐渐清晰明朗的真实反映;谁能说罗宁十几年的《文化艺术报》编辑记者生涯与绘画艺术无关呢?相反,罗宁后来在绘画上的成就恰恰印证了一条真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热情的追求过程正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罗宁孩提时代对绘画艺术兴趣的萌发,学生时代对绘画艺术的爱好,从事美术教师、记者编辑期间对绘画艺术的热情追求是罗宁谱写的艺术生涯第一部曲,那么,当他考入西安美院研究生班的深造,以及后来就职于陕西国画院,便是罗宁谱写的艺术生涯第二部曲,他开始了对绘画艺术进行的冷静思考和探索。
大凡事业的成功,一靠个人的能力,二靠个人的机遇。
伴随着绘画艺术成长的罗宁,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磨砺,使他清醒的认识到绘画水平的提高,既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力,还要有人生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对美术理论知识独到的见解。而这些综合素养的形成单凭热情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对浩瀚的艺术进行冷静的思考和细密的探究,这是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是攀向艺术颠峰的必经之路。所以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他专门选择了美术史论专业,他给自己定下要从美术的起源和本质上进行研究学习。如果说从生活到艺术底蕴的积累,他已具备了一个画家从初级学习阶段到美学观念逐渐成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那么确切地说,他具备的扎实的美术艺术功力和独到的美术理论知识,正像一株茁壮的种子已是具备了发芽、成长、结果的最理想的温度、水分、土壤的条件。
罗宁是幸运的,在美院学有所成,当他面临重新择业的关键时期,时任陕西国画院院长的苗重安先生慧眼识才,他又紧抓机遇,时代把他推到了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的职位上,国画院的工作成了罗宁个人艺术事业自然转换的一个恰到好处的阶梯。
陕西国画院多年来响誉中国美术界,这里许多优秀画家过去曾是他当记者时的采访对象,如今成为共事的伙伴,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但同时和这么多优秀画家能够在一起工作,这对自己绘画水平的提高更为有利,这与罗宁几十年对绘画艺术的热情追求目标是相吻合的,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珍惜这一步,他认为这一步恰恰给了自己事业、绘画艺术转换的默契。他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冷静的头脑、冷静的目光展开了与他的工作,与他所热爱的绘画领域中出现的多个问题的研究工作。他研究中西方绘画精髓,从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利弊;他投身研究源远流长的古代长安绘画艺术到近百年中国画历程的状态;他把冷静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长安画派的研究上,他研究当代长安画派的意义与精神,他认为长安画派的精神是艺术的魂,他把这种魂与当代美术创作和艺术现象结合起来研究比较,写出来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术理论文章;他还研究唐墓壁画作者之谜,分析当代国画流派的艺术风格取向;他冷静客观地评析改革开放中的国画现状,提出当前画院在新世纪面临的诸多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他的系列关于国画的生存与现状、发展的观点、见解思路清新明了,是他几十年来对中国画研究与切身实践的总结。在研究中他认为对更深层的美术理论的探讨光靠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分析进行探究,因此这些文章是他多年来艺术实践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是他对艺术更深层次的探讨,是通过对古代近代绘画艺术的反复咀嚼来解决现实中绘画艺术所缺失的饥渴。所以我要说罗宁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是对当下绘画状态的思考和反省。所以,我要说罗宁所提出的画论是客观现实的,如果说他编著的《热情的目光》是一部记录陕西文艺界文艺活动、文艺交流的书籍,那么他结合多年对美术的研究,在他到国画院工作期间出版的《冷静的目光》一书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画家对美术深入探索的心血结晶;如果说《热情的目光》是罗宁自己人生艺术经历活动积累的体现,那么《冷静的目光》则是罗宁对绘画艺术更深层次感悟的明证。
《冷静的目光》这本书与众不同的是,通过文字的流露,我看到了内在的神、内在的韵,这是一种内在的美。在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凝聚力,这是罗宁把他的身,把他的心,把他的魂全部集结在一点,这一点就是对绘画艺术的终生追求。
画画其实才是罗宁数十年来人生中最为喜欢的事情,这正是罗宁谱写艺术生涯的第三部曲。实践证明他的勤奋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不但成为了一位画家,而且他的绘画水平也在逐渐响誉中国画坛。
翻开《中国长安书画家画库罗宁》专集,当那一幅幅国画作品徐徐展开时,人们不禁要为之动容。他的画作以反映现代女性为主,从立意,布局开始到人物的刻画,画面呈现出清新朴实的情趣,形成了罗宁先生绘画风格雅俗共赏的双重特征。
他的傣家风情系列画作,画中的傣家女子或侧身回眸,或载歌载舞,或泼水节庆,她们有的头裹五彩提花包,身着窄袖短衣和统裙,尽显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风姿。更令人称奇的是少女那神态,了了数笔,描绘出少女的神韵,那如水的粉靥,着色自然,令人忍不住要轻触为盼。头巾服饰、大芭蕉笔法生动多变,偏锋侧锋兼用,用线用墨并施,风格独特,生活情调浓厚。
他笔下还经常描绘现代都市女子,郊外游赏、垂头读书,画面多表现出现代知识女性的新形象,气质高雅,作色自然生动,人物神态各异,鲜明的主题,典型的环境和情节,画面通过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激情来打动观众。这些从侧面反映出画家罗宁艺术追求的高品位文化性。
这些画作,他通过用大胆而熟练的笔触塑造女子的形体造型,用老道的墨法表现婀娜多姿的现代女性,用意境深邃的情趣表达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技巧上看我觉得最大的特征就是他继承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写”的笔法,强化中锋线条,又突破了传统白描的范畴。因此罗宁的画作表现出的线条源于传统,又不乏新意。在他画作中,往往可见其偏锋侧锋兼用,用线用墨并施,并将之扩大为块面,用笔婀娜刚健、变化多端,劲挺而能婉转,坚韧而有力度,讲究笔力、笔势、笔趣和笔法,他提倡勾勒用线与没骨并用,墨与彩兼施,用墨讲究从大处着眼,干湿、浓淡、焦墨、色墨并用,这是他绘画艺术的重要的也是鲜明的风格特征。
罗宁在学习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不断从中西方绘画、历史与现代表现中吸收更新的营养,使画作中的人物造型生动,富有质感,显示了人物画很强的艺术功底,兼采生活中的写实的风格表露出他博采众长的涵养,也滋养了他别具一格的画风。所以罗宁既能在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在笔墨美、形式美上下功夫,也在构图和造型上独具一格,给人以视觉的新鲜感。
当然从更高层次而言,中国写意画,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更多时候不是铺陈叙事,而是抒情达意,是以韵取胜、以意见长。因此缺乏韵味,没有意境,便不是好的写意画。这就需要画家注重对造型的提炼简化,组织好画作的节奏与韵律。罗宁的画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在于画家对生活的一种激情,在于他透过形象传出的“立意”。罗宁曾多次到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并下农村体验生活,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拓展绘画题材,画面再配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然成趣,赋予了变化万千的美感。这使得他的人物题材自然不同于只画古装人物和自我表现的当代写意人物画。
综观罗宁的画作,我悟出他的人物画之所以独具魅力,使人过目不忘,既有别于古人绘画,也有别于当代的其他画家作品,在于他丰富的艺术人生和他鲜明的艺术观:他对绘画艺术始终充满着的满腔热情,他对绘画理论表现出的客观冷静,他对绘画作品深邃风格的用心经营,这些构成了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三部曲,这是他独有的人生三部曲,相信日臻成熟的画家罗宁必将在璀璨生辉的中国画坛上留下浓彩的一笔。
(文/文锺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