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博物馆,如何从“量增”到“质升”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8-30  阅读次数:1698次

 写在前面

  最近几年,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博物馆建设高潮。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10年国内新增博物馆近400座,相当于每天就有一座博物馆开门迎客。“十二五”期间,我市也将新建或扩建一批博物馆,包括六朝博物馆、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南朝石刻博物馆等。

  新场馆拔地而起、老场馆改扩升级……在数量激增的一片“涨声”中,博物馆建设也暴露出“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藏品匮乏、展览单调、服务意识淡薄,成了许多博物馆的“通病”。

  “博物馆的发展模式,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去年年底,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南京出席活动时,点出了当下博物馆的发展误区。提升博物馆的品质,让这一文化艺术殿堂更具社会亲和力和公众认同感,才是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之道。

  数 字

  全国每天新增一馆

  2015年我市博物馆总数有望接近100家

  记者从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了解到,我市目前建成开放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共有50余家。“十二五”期间,我市博物馆又将步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各类国有、民办博物馆总数有望接近100家。

  根据《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2011―2015年)》,我市未来3年将新建10座博物馆,除了建设中的六朝博物馆,还有中国科举博物馆、明城垣史博物馆新馆、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南朝石刻博物馆、南迁文物博物馆陶行知纪念馆等新博物馆闪亮登场。

  “建一座博物馆不难,难的是把它管理好、运营好,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近些年,博物馆跟风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国内新增博物馆395座,平均每天就有1.08座新馆开门迎客。很多新建场馆往往是“建筑一流、管理二流、人才三流”,连博物馆的一些基本职能都难以实现。

  剖 析

  免费参观热退潮暴露运营短板

  藏品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思维致审美疲劳

  市民王怡在南京一家外资企业上班,节假日休息时,她常带着儿子去博物馆、美术馆转转,“多接受一些文化氛围的熏陶”。2008年,南京很多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王女士兴冲冲地带着儿子把很多博物馆逛了一遍,当时个别场馆外排起的领票长龙至今让她记忆犹新。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她带儿子又去了好几次,原来的兴奋劲渐渐转变成了“审美疲劳”,“很多博物馆里来回总是那几个展览,大半年时间都没什么变化,后来就很少去了。”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1800多个国有博物馆分三批相继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参观,打破了以往横亘于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一个重要隔膜。以江苏为例,2007年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585万人次,免费开放后的2008―2010年,年接待观众人次依次为3220万、3928万和4557万,短短三年就实现了接近2倍的增长。

  免费开放之初,以往门庭冷落的博物馆,第一次与“爆棚”、“井喷”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几年下来,参观热潮逐渐趋于平淡,许多博物馆在热闹过后重新归于冷清。

  在贺云翱看来,免费开放是把观众请进博物馆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对博物馆来说,却不只是不收门票这么简单,“博物馆属于公共文化事业,免费开放的真正目的是推动博物馆将服务社会公众当作主要职能,但很多博物馆从业者还停留在过去闭门清修的思维模式,仍然是‘我摆什么你看什么’那一套,等观众的新鲜劲一过,博物馆又回归到门庭冷落的老样子。”

  免费开放,也对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数量激增的参观人潮,各家博物馆在展讯发布、保洁安防、讲解导览等社会服务方面的表现差距很大。展厅内人满为患、上洗手间要排长队等种种问题,也暴露出博物馆在服务意识、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诸多短板。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但国内很多新建博物馆、尤其是区县一级博物馆的藏品很少。以南京地区为例,除了南博、省美、市博等几个大型馆,其他博物馆藏品数量很少,有些只有千把件,收藏规模还不如一些民营博物馆。没有藏品作支撑,博物馆建得再漂亮也只是虚有其表。”贺云翱说。

  去年,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前往省内各博物馆进行馆藏文物定级,让专家们意外的是,所到的一些县级博物馆居然连最基本的日常开放都没有做到,博物馆大门紧锁、展厅库房无人管理的现象不在少数。贺云翱表示,建设博物馆不单单是盖一座漂亮的大楼,还要修炼藏品征集、文物鉴定、陈列设计、修复保护等各种“内功”作为运营保证。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博物馆建成开放了,相关的运营资金和研究人才却跟不上,“之前一些地方出现的馆藏文物损坏、把假文物当作真文物征集等问题,都是博物馆跟风建设产生的‘后遗症’。”

  案 例

  观众不再“糊里糊涂进门,一头雾水出门”

  一幅凡高油画在宁展出带来的启示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该馆拥有数十项专题导览服务,其中最特别的一项是“馆长推荐”导览――由该馆馆长亲自用4种语言为观众讲解他最喜爱的54件展品。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导览还会通过各种形式启发观众的思维,引导观众对博物馆的展品产生兴趣。除了欣赏文物,观众还可以看电影、听讲座,甚至用餐、购物,在博物馆里呆上一整天。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博物馆更像是一个陈列研究所,展览内容和展品介绍过于沉闷枯燥,缺少互动性和吸引力,观众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很多人都是“糊里糊涂地进门,一头雾水地出门”。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应该是从博物馆开始。”南京市博物馆馆长白宁告诉记者,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以往博物馆要靠创收来弥补经费不足的时期已经结束,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要在这场时代变革中加速转型、重塑形象。“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文化品牌,那么它的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就是文化产品。只有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在参观之余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今年4月,市博推出“感受凡高艺术展”,荷兰北布拉邦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凡高油画原作《耕地的农妇》,吸引了众多南京市民前来观赏。短短一个月时间,该展览接待观众达5万余人次,很多艺术院校学生把展厅当成了课堂,带着纸笔到现场临摹写生。

  这次展览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有凡高油画“压轴”,还得益于策展人员的精心设计。据白宁介绍,北布拉邦省博物馆提供了很多与凡高“同龄”的老物件,比如椅子、水壶、锄头、镰刀等,如果简单地把这些展品摆上去,难免会让观众有疏离感。经过梳理研究,策展人员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其实都曾作为“道具”出现在凡高纽南时期的画作上,比如《吃土豆的人》中出现的铜质茶壶,在《削土豆皮的农妇》中登场的土豆筐。于是,他们专门找来了绘有这些老物件的凡高画作复制品,将画中之物与画作同台展出,带领观众发现凡高画作中的真实投影。此外,市博还从馆藏文物中遴选出数百件与凡高同时期的书画瓷器精品,推出“凡高同期声”辅展,让观众感受中西方艺术的精彩碰撞。

  “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文化艺术乐园,置身其中,人们可以学习,可以研究,可以欣赏,也可以消遣休息,在这个艺术殿堂里得到历史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审美的享受。”白宁表示,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必须要在陈列展览上用足心思,强调贴近性、趣味性,让观众对博物馆始终保持亲近感和新鲜感,“博物馆不能只要‘参观率’,还要争取‘回头率’。”

  建 议

  完善评估体系、绩效考核

  让公众有更多发言权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0年度)》。结果显示,参加评估的82个博物馆平均总得分为65.00分(满分100分),其中近1/5的博物馆得分低于“及格线(60分)”。从单项得分情况来看,最能体现社会对博物馆认同程度的“公共关系与服务”一项不进反退,得分率由2009年的60.4%下滑到56%,在所有单项中排名垫底。

  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品质,使其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贺云翱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制订一个全新的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这里的“绩效”考核指标除了硬件标准,要更侧重于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每年公布一次,接受公众监督,并作为博物馆等级评定和资金发放的重要参考。

  “以前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优劣,往往只考虑馆舍建筑、展厅规模、文物收藏等直观数据,但其实这些用处不大。即便一座博物馆在硬件指标上都是一流的,但如果不能有效发挥社会职能,不能很好地为观众服务,就算不上真正一流的博物馆。”贺云翱表示,现行的考评办法是主管部门由上而下对博物馆进行单向评估,这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博物馆的服务好不好,展览吸不吸引人,观众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因此,应该由主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一同扮演‘考官’的角色,科学制订考核指标,对博物馆进行双向评估。比如,一个展览是否成功,除了看观众人数多少,还要听取观众对展览的认可度、对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度等综合反馈。”

  链 接

  “好看好玩,博物馆要比教科书易懂”

  ――日本九州博物馆的亲民之道

  “博物馆要比学校更有趣,比教科书更易懂。”今年2月,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三轮嘉六来宁作了题为《博物馆与市民》的演讲。在他看来,博物馆的发展必须与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市民成为博物馆大家庭的一份子。

  九州博物馆与东京、京都、奈良并称为日本四大国立博物馆。其他三家都是建于19世纪末的“百年老店”,九州博物馆在2005年10月才对外开放,但建馆未满7年,累计接待观众已超过1000万人次。2008年12月,在该馆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更是让其名声大噪。

  九州博物馆靠什么赚来如此高的人气?三轮嘉六的答案是“好看好玩、亲近公众”。

  九博展馆的一楼入口处设有一个“亚洲广场”,这里是博物馆的教育普及区,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广场内设有各种互动体验式项目,如同一个“亲子文化乐园”,每逢节假日,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体验一番,了解亚欧各国的文化精粹。“五官皆可体验”,是九博展览的一大亮点。在该馆推出的《遣唐使时代展》中,展品既可以用眼睛看,还能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策展人员别出心裁地将日本遣唐使当年从中国带回的各种香料进行开放式陈列,观众在此可以嗅到不同香料的特殊香气,享受一次奇妙的参观体验。

  为了吸引观众,九博还发掘出很多独具创意的参观项目,比如参观博物馆建筑底部的地下防震层以及全部用杉木建造的文物库房,让观众对博物馆保持亲近感和新鲜感。在库房外墙上,馆方特别开设了一个3米见方的玻璃窗,观众透过窗口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存取、修复文物的每一个流程。“文物库房已经成了九博最受观众欢迎的参观项目。那扇小小的窗口,拉近了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而我们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三轮嘉六说。

 

来源: 南报网
相关书画知识: 博物馆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4522290229797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