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王刚砸赝品与艺术品收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8-24  阅读次数:2973次

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做客强国论坛

  【李彦君】:各位网友好,我是一个收藏家,现在成了一个鉴定家,我一直和广大收藏爱好者联系得比较近,我也愿意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去说真话。谢谢大家。
 
     职称评定不一定代表鉴定能力的高低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你能否给“文物鉴定家”下个定义?成为这个家应该具备哪些资质和条件?“文物鉴定家”和“文物拍卖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李彦君】:文物鉴定家是指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广泛的全面的市场经验、长期的专业工作性质、具有很高的鉴定能力的人。具备哪些条件呢?第一,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第二,长期从事收藏、经营或市场工作;第三,有研究能力,并有学术成果。按照现实来说,“文物鉴定家”和“文物拍卖家”之间没什么关系。因为咱们国家并没有要求拍卖公司必须有鉴定家,按照正规的想法,拍卖公司应该有具有很深鉴定能力的专家,才能保证拍卖公司的标的物的真实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商业服务。
 
    [网友孙亚非]:李彦君老师,文物鉴赏家也有“赝品”吗?
 
  【李彦君】:有。而且很多。因为我国没有专家的评定体制,只有专业的职称评定。职称评定不一定代表鉴定能力的高低,鉴定能力的高低是市场经验、收藏经验、经营经验,而且鉴定能力的高低完全因个人的悟性和研究能力而言。
 
    [网友开着奔驰上强坛]:文物的真伪,非此即彼,真的假不了!可是,为什么现在还会出现同一文物,不同的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
 
  【李彦君】:专家鉴定结果不同,完全符合专家团队水平高低的结果,完全符合中国专家的国情,因为专家并非考试产生,鉴定水平是经验,个人的经验因个人的悟性和研究能力的不同而体现鉴定结果的不同。这完全是正常现象。相反,如果一个高仿品,多数专家鉴定结果一致,反而不正常。
 
    绝大多数电视收藏类栏目具有严重的娱乐性倾向
 
    [网友孙亚非]:嘉宾好!感觉艺术品鉴赏与收藏不该和电视媒体“过从甚密”啊,特别是“搅浑水”似的?
 
  【李彦君】:严格地说,任何电视传媒类的收藏栏目,都不是一个专业鉴定机构,而是一个纯粹的文艺或者娱乐节目。所以,广大藏友和收藏爱好者,不要把表面上具有鉴定形式的收藏栏目当成一个严谨的鉴定机构。网友说得对,艺术品收藏不该和电视媒体过从甚密,因为电视有电视的语言性,有电视节目的文娱性,因此,收藏类节目是与文艺形式和吸引观众的收视率有关,所以,绝大多数电视收藏类栏目具有严重的娱乐性倾向,可以坦率地说,全国所有的收藏类栏目的制片人,没有一个是懂专业的,其制作的节目因此不具有专业的权威性。
 
    [网友孤松]:你说你参加过《天下收藏》的节目,对王刚砸“赝品”的内情非常了解,能否详细讲讲?另外,现在的一些鉴定专家很难区分专业还是业余,怎么辨识真伪?你的身份又是真的假的?
 
  【李彦君】:第一个问题,严格地说,王刚本人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虽有收藏兴趣,但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其所做的节目,具有强烈的文娱色彩,节目道具(藏品)、专家、嘉宾都是为文娱节目服务的,不是为鉴定服务的。所以,整个节目60%的时间是与收藏专业知识毫无意义的调侃,另外,王刚节目虽名为《天下收藏》,众所周知,中华文物有千万种,简单的有铜器类、造像类、木器家具类、服饰、玉石、古籍书画等等,但能砸的只有瓷器,根据王刚的知识结构,砸的大多数还是明清瓷器,所以,并不代表中国整个收藏面貌。所以,这个节目说成是陶器节目,也仅是凑合吧。所以,网友千万不要把节目的形态上的东西当真,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文娱节目。 
    第二个问题,专家区分确实是我们广大收藏爱好者,甚至是群众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我国其他专业,如厨师、律师、棋手都有品评的机制,并有级别,唯独文物鉴定专家至今未有一个评审机制。广义上来说,我国的专家有两类:一,在我国的体制内的文博机构的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统称为专家,国家和地方的专家组就是从这类专家选拔而出,并没有考试或评定专家有无鉴定能力的考试机制。二是我国民间或脱离文博系统内的工作人员,进入收藏领域或经营领域,随着时间的积累,产生了或低或高的鉴定经验。鉴定经验因人而异,这类专家通常鉴定真伪的水平较高,专业理论基础较差,但也有兼而有之。第一类专家一般来说,理论基础较好,文史知识较为丰富,但市场经验较缺乏,因此近年曝光的专家往往恰恰是这一类专家。 
    那么,群众怎样区分专家的水平高低呢?最好的办法是,用三个月时间,手上积累一大堆专家的名单,然后分类,如铜器类专家、陶瓷类专家、玉器类专家,去潘家园或古玩城,去咨询售卖古董的人,让他们去评价,看谁得票率最高,因为他们经常和古董、专家打交道,所以,最了解专家的人是市场的古玩商。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王刚砸赝品”这个事件是文物收藏热的炒作还是对社会的警醒?
 
  【李彦君】:这是一个纯粹靠追逐眼球的炒作节目。因为王刚在成立节目之初,想要在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所以,就运用了电视文娱节目当中的吸引眼球的噱头,完全是出于追逐收视率,而不是把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去深挖展示文物的内涵和为收藏服务。王刚的节目在创办之初,栏目定位就不是纯粹办给专业收藏人士看的,主要针对大众性的娱乐文化,所以娱乐性偏重。王刚也说了,不砸收视率肯定降。因此,这个节目从形态上说,完全是一个以收藏为载体的文娱节目,大可不必对节目中的物品、任何结果当真。因为这个节目十分单调,专家也单调,它通常仅仅是瓷器当中的明清瓷,因为,这类瓷器是王刚收藏的主项,所以,按他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仅能做这类节目。因为节目的专业(明清瓷器)的单一性,因此不具有警醒社会的作用。
 
    [网友qawsedrfa]:就算砸的都是赝品,那就可以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忽悠观众吗?不道德吧!
 
  【李彦君】:在收视率掌控中国的传媒当下,王刚的砸宝完全是出于收视率。但从节目的特性来说,也不存在忽悠观众,因为节目制作有节目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事先拿的假货,请人来表演,因为要展示的是真伪,因此也不是欺骗,只是观众太把这个文娱节目当成真的鉴定节目,形成心理的反差较大,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比如,就像不能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志》来对待。 
    中国有古话,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因此可以说,节目如其人,什么人做什么节目。电视传媒与中国的纸媒创作团队不一样,纸媒拥有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编审,电视节目不一样,电视节目除拥有明星主持以外,大多数都是年轻的人,甚至是从广播学院毕业,直接到电视台当记者、当编导,甚至制片人都很年轻,他们不具备节目展现的专业知识,有的年轻人既当服务员,又当厨师,严重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创作团队。因此,节目的质量与形式,取决于节目创作班子。这就是当前中国电视传媒收藏类栏目的现状,与全民娱乐化意识形态有关,与片面追求收视率有关。所以,原本历史文化丰富的载体——文物,没有展示它应有的文化内涵,反映的倒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追逐眼球的文娱形式。 
    如果藏友爱看,那么要辩证地看,只把它看成是文娱节目,但其中有些收藏类栏目,如《寻宝》、河南的《华豫之门》、河南的《文物大讲堂》、央视的《国宝档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专家所讲,也因专家的水平高低而不同。所以,不是一个纯粹的、严肃的专业类栏目,网友要注意辩证地看。
 
 
    砸宝不能代表市场的乱象,只能代表收藏类栏目的乱象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嘉宾,没有那么多人搞收藏,就没有那么多所谓“专家”做节目;“全民炒股”都已经炒不出好事来了,你会赞成“全民收藏”吗?真能“藏宝于民”吗?
 
   【李彦君】:确实如此,没有那么多收藏,就没有那么多专家。严格地说,就没有那么多市场鉴定真伪的专家。第一,不鼓励全民收藏。因为收藏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大多要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时间和精力。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但凡真正的收藏家,一定要具备经济实力、专业知识、时间与精力这三个条件。一个国家真正收藏家的数量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经济实力,鼓励民间收藏,藏宝于民是国家保护遗产最有效的形式。从古代数十次对文化的大破坏来看,恰恰是民间收藏保留了国家文化遗产,如果把全部的文化遗产放到一个博物馆里来,那是最危险的事情(国家拥有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孔子有言:“国之失礼,求助四夷”,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网友大唐嘉义]:请问,文物鉴定的准确性是如何保证的?能用检测数据说话而不是靠个人名望说话吗?
 
  【李彦君】:文物鉴定的准确性是靠高水平的专家来保障的,因此说专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物的鉴定结果。以王刚砸宝的实例来说,明明是事先找好的仿品,被砸坏,仍然有那么多的专家质疑,认为是真品,这是专家水平高低的直接反应。 
    有些文物是可以靠检测的,比如玉器珠宝,特别是珠宝类,完全是靠检测来的,通常眼睛只能把握质量。其他如陶瓷、青铜、木器等文物具有十分的特殊性,科技检测十分有限,甚至人为的造假突破了科技检测,比如,热释光检测方法,就被造假所突破。因此,绝大部分古董艺术品还要靠专家的眼睛来把握。 
    个人名望取决于个人的地位、学术水平和知名度,但知名度高的人未必是水平高的人,比如电视台聘的专家,首先要求专家语言逻辑性、表演性、形象、专业知识等几项要符合电视台的要求,而不是辨别真伪占到第一位。另外,名人是受关注度高的人,通常名人与名家不能等同,名家是在专业内受人推崇和尊重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名人是传媒的产物。比如李宇春,在演艺界是一流名人,如果把她作为专家,既不是舞蹈专家,也不是声乐专家,哪方面也没有达到专家的水平,因为她受关注度高,因此她是名人。回过头来说,鉴宝专家也这样,鉴定水平高的不一定会说,也不一定形象好,更不一定能上电视台,上电视台的有名的鉴宝专家,也不一定专业理论和鉴定属于就极高,但肯定要具备一定文物知识或者古董知识。
 
    [网友花还香香的]:收藏已经从兴趣变为了投资,功利性太强,持这种观点的一般认为砸掉赝品的节目代表了收藏市场的乱象,您怎么看?
 
  【李彦君】:从经济角度上看,古董是对抗货币的三大法宝之一,严谨地说,极大多数的收藏都和投资、保值有关,当然,兴趣也是最重要的由头之一,没有兴趣不能收藏,兴趣也是研究、提高个人修养、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藏品一文不值或者白浪费钱。砸宝不能代表市场的乱象,只能代表电视传媒的收藏类栏目的乱象,是急功近利、追逐收视率、浮躁的产物。
 
    [网友依水淼]:请问嘉宾,在民间收藏中,是否存在赝品横行的现象?不知赝品是否可以堪称得上是艺术品,有专家说仿艺术品也是有价值的,甚至不输于文物的价值,是这样吗?
 
  【李彦君】:第一,在民间收藏,赝品确实是横行泛滥,假货多于真货,因为中国卖假文物不违法,卖真文物违法。而且赝品的仿制水平每天都在提高,上当者越来越多。 
    第二,严格地说,有的赝品可以称得上艺术品。赝品和艺术品是两个概念,赝品是指比对真品来仿制的当成真品出售的才可以称为赝品。但仿制品也可以说是赝品,有的仿制品是非常高的艺术品,比如,宋代《清明上河图》,以后历朝皆有仿制,不乏大艺术家,如明代沈铨就仿制《清明上河图》,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也是一件非常优秀的艺术品。所以,仿品、赝品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了,名家巨匠制作的仿品,甚至不输于真品,就是这个道理。
 
    [网友孟梁]:4名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张如兰、王春诚、马希桂、李宗扬受市文物局委托来到首博,对展出的40件被砸赝品进行一一鉴定,4位专家称绝非“九成以上为真品”,作为业内专家,您是否认同这一论点?为什么?
 
  【李彦君】:说句心里话,假如这四位专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王刚要砸的赝品拿给他们鉴定,恐怕也会得出不同结果。因为常上《天下收藏》的专家,都心知肚明那些赝品为事先安排好的,怎么会砸错呢?这四位专家就来鉴定,是为文物局所派,是解决广大网友的质询,而解决问题的。因此,这四位专家的鉴定结果是没有问题的,其中王春诚是首都博物馆征集部主任,鉴定经验非常丰富。
 
    王刚砸碎展出的藏品绝无真品的可能
 
    [网友孟梁]: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等专家质疑王刚所砸的很多都是真品,甚至是珍品,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李彦君】:不认同这一观点。严格地说,王刚砸碎展出的藏品绝无真品的可能,有的仿品水平较高,一般的专家看不出来,所以,会得出真品的结果也正常。同时,专家水平的高低也在这件事上有了充分的体现。
 
    [网友琴江对语]:昨天,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先生对媒体表示:所谓的真假、砸和不砸,砸掉的是什么,不该砸的是什么,这样一种引导,当然有它的作用,但是,我们要避免把观众引导到我只看它的真和假,真的就值钱,假的就不值钱这种价值观里去。或者说是文物引导大家只看它的价格,而不深究或者不鉴赏、欣赏它的价值。作为文物鉴定专家,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您怎么看待王刚的砸与不砸?
 
  【李彦君】:我认同。但从节目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讲,砸是符合创作者的动机和追求收视率的效果,因此,这一砸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也确实提高了收视率。收视率高了,经济效益也就有了,所以,王刚是成功的,但对收藏市场来说,却是失败的。这个栏目既没有能力去伪存真,也没能力服务于收藏市场,更没有学术能力来指导市场。 
    但整体上来说,《天下收藏》栏目的专家专业知识比较不错,特别是真伪鉴定能力。从专家嘴里说出的话,对收藏者来说,有一定参考性。
 
    中国的收藏家是在成长阶段,是不成熟的
 
    [网友我对烟草很了解]:中国的藏家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其实并不太懂行。对他们而言,电视上的各类收藏鉴宝类节目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教科书”。你认为呢?
 
  【李彦君】:藏友说得对,极大多数的收藏者并太懂专业,特别是鉴定水平很低的,因为仿品的水平几乎每天都在提高。 
电视收藏栏目无疑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因节目专业水平的高低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的是积极的、进步的,是增加知识的,但也有一些是误导的,甚至把假东西当真东西的特点来讲解,就是误导。还有价格误导,因为价格在收藏市场上,是分很多级别的,一个地摊上的东西,买卖价格可能是数千元,在拍卖行上,可能是数万元,甚至是数十万元。所以,广大藏友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甚至低价买、获暴利的想法,因为大多数收藏上当的人持这种心理的较多。
 
    [网友果壳里的虫]:无数珍宝因得不到认真对待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赞同?会不会有相当数量的民间藏家,把藏品的增值或高额获利作为收藏的主要目的呢?
 
  【李彦君】:第一,确实有数量可观的古董没有实现当代的货币价值,而落下粉身碎骨的下场。因为古董当代的价格是由买家决定的,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我们古玩行有句话:买家决定市场,情感决定定价。也就是说,文化内涵深的古董、价值高的古董,在当前不一定实现它的货币价值,而有些文化价值不高的,甚至是当代的行为艺术,实现了非常高的货币价值,原因是有一些人炒作,还有一些人垄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收藏家是在成长阶段,是不成熟的。因为买家(持有大量货币的人)通常不懂专业,不懂艺术品内在的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文化修养,以投机商的姿态对待艺术品。所以,当代的艺术品市场大部分是扭曲的。举一个和田玉的例子,高古玉(汉代以前)卖不过清代的玉器,清代的玉器卖不过当代的玉料,就是典型的不懂文物内涵的案例,就如同面包卖不过面粉。
 
  【李彦君】:谢谢广大网友的关注,广大网友的提问真的反映了中国当前收藏市场的心声,只有你们的提问和关注,才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欢迎以后更多的提问、更多的咨询,我本着大学中立的姿态,科学、严谨、客观地回复你们,我不懂的地方,我绝对不去误导你们。谢谢你们!
相关书画知识: 王刚  艺术品收藏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29900074005127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