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执聿心解
发布者:sunqiang  发布时间:2012-08-05  阅读次数:5425次

执聿心解——笔法篇

文/孙强

楔子: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通过我的学习体会,我认为诚如他所云。结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字的衍化及书写者的学养个人爱好等,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但是书写文字使用的毛笔其制作和执使之法却变化不大。因此毛笔的挥运之法基本一样——故作高深和别出新样的用笔之法除外,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聊作数语,心解如下:

(一)执笔

关于毛笔的执使之法,古人有谓“执笔无定则”,但其要领当以五指执之,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即:擫、押、钩、抵、导——拨镫(燈)之法,无外乎“指实、掌虚、腕活”的总原则。指实,是指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并拢,关节松弛。一般习惯认为是“指死”,这是受一个传说的影响所致。一日王献之练习书法,其父王羲之突然从其背后猛然拔其手中的毛笔,未能拔出,王羲之便说王献之必成大器。上述故事及王羲之的原话无从考证,我认为其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用心体会。如果并拢的四个手指和拇指死死地拿着毛笔,关节僵硬,那么毛笔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的,不利于毛笔性能的发挥,也就写不出美观的书法。掌虚,常常认为手掌中间能容下一个鸡蛋,此说有些牵强,当拇指和并拢的四个手指,以圆形或水滴样围拢——即“龙睛”、“凤眼”之说,手掌中间自然是空虚的,也就是东坡所说的“要虚而宽”,那么手指的运动就不会受影响。腕活,是指运笔时手腕灵活不僵死。再就是,关于“掌竖”的问题,我认为是整个手掌竖立,虎口和竖立的前臂在一个水平面上。

(二)运笔

(1)起笔

舔好的毛笔笔头是个圆锥状,用其书写汉字时,有个打开的过程,也就是起笔。根据笔锋打开时的运行轨迹不同,可以分为“逆锋、回锋、裹锋、直下竖切(或横切)”等不同笔法,留在纸上的笔划形态也有所不同,最显而易见的是“方笔、圆笔”两种笔划,但是其中的运动方向是不同的。这也就是碑刻笔法模糊,留给后人想象和发挥的地方。现在暂以正书为例谈谈起笔,下面再专说行草的牵丝问题。篆书和隶书的碑刻作品,起笔多数圆笔,多用“逆、回、裹”笔法,清代赵之谦的隶书多用魏碑笔法,是为创新。楷书(以及魏碑),起笔多为方笔,运用“直下竖切(或横切)”为多,但是颜体楷书多含篆籀笔法。楷书的竖划先以横切入笔,然后行笔,点划只是竖划的缩短截断。

(2)行笔

笔锋打开了,开始书写笔划了,也就是行笔。应该是让笔锋在笔划的中间行走——只要笔锋不在笔划之外即可,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行笔”。如果笔锋跑到了笔划的外面,就是“偏锋”了,不合古人的用笔之道。铺毫行笔的过程中又包含“提、按、捻、转”等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丰富的线条。

(3)收笔

收笔就是把打开的笔毫拢起来。有的是回锋收笔,即“护尾”,篆书收笔多用此法。有的是渐提渐收,即“平出”,隶书收笔多用此方法。作为典型的八分隶书的撇划,收笔时重按,或出锋或者不出锋。楷书收笔比较复杂,有的顿一下,有的斜切拢毫,竖划撇划渐提渐收,竖划有的做垂露状。隶书和楷书的捺划拢笔差不多,只是笔势不同,风格不同,形成各自的特点。为了强调力度,收笔时大都要求“力运笔端”,不要薄、弱、浮、描、滑。

(三)关于行草书的“牵丝映带”

行草书——仅以帖学的墨迹为例——行草书的刻本暂且定为碑刻(待商榷),为了强调笔势字势的连贯性,起笔多以“顺笔搭锋”为之,行笔收笔变化多端,不可尽详,需用心揣摩。这也就是草书最难写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字形和偏旁省易等等问题,暂不谈及。

管窥书法,示之求贤,望不吝赐教。

壬辰年盛夏孙强谨识于德州不息斋
相关书画知识: 笔法篇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85081100463867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