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李哲:另眼看朱墨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6-25  阅读次数:1832次

有同湘者绍介并传其书册,愚始知有朱墨者,湖北仙桃人,现服役,居广州,于书画之艺颇有成,已获得二项专利,曰:指纹印与立体书法。

朱墨,朱色的墨,其名立刻让我联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用朱笔绘竹的故事,顿时,有一种暖暖的笔墨情怀从心底涌起。想了解一下朱墨;他也表示要请我为其写点文字,与之通了几次电话。其后,亦有会面之邀,但因本人材质下而身累于事,未能脱身出来,至今缘悭一面。

于是,对朱墨先生的认知与印象,只是在翻阅其画集、与其几次短暂的通话中得来。

才涵特质军营立

军队,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无论是现役还是退伍者,无论是在政界、文艺界,还是在企业界,他们中均有手脚大展、成绩卓著者。对于军队盛产人才的现象,我有些主观的认为是部队的特殊氛围促成的。部队里多是男兵,相对来说,阳气很足,这种阴阳的不平衡,必然会造成某些律动,也就是说,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是在部队里,或者是到了社会上,这种不平衡形成的势,必然会有所作为。以前听人说一些艺员到部队去慰问演出,尤其是女艺员,一定会受到极大欢迎,演出的场面也会很热烈,效果出奇的好,可能不无这方面的理由,气场足嘛!在这种气场里煅炼出来的个体,干事业一般都会有不俗的表现,其共有的一种气质,可称为军人气质。这种气质是成就事业的良好基础,譬如目标清晰、决断果敢、行动迅速、办事干练、为人血性等。与朱墨先生的通话中,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敏锐,精干,善于思考与行动。

另一方面,我以为是部队领导的重视,对人才的积极发掘与培养造成了部队出人才的良好氛围。据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书画理论家寒江子为《朱墨书画选》所作的序言中所记:“1986年,武汉军区和广州军区合并不久,广州军区举办两用人才汇报表演,那时还是某旅电影放映员的朱墨,就由时任该旅政治委员的肖志恒等首长举荐作为该旅书画人才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表演,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次表演,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这次表演给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首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大会上点名给予了高度评价,没多久,他便作为特殊人才调进了广州军区机关,成为一名专业书画家。”在广州军区,朱墨也是很幸运的,爱才惜才的副司令员欧金谷中将也对他钟爱有加,常有鼓励与鞭策。

应该可以这样说,是军队给了朱墨一个大舞台,他的勤奋与特长在军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影响、改变了他的生活。在军队这种特殊的气场里,善于思考的他必然会出成绩。2004年,朱墨被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评为年度杰出人物,先后有近百幅书画作品在军内外和国家级展赛事中入选或获奖,有近二十多幅作品被国家和军委领导作为国礼馈赠贵宾,他本人也被部队先后两次荣记了三等功。寒江子先生也说:“对于朱墨的艺术成就,军内外早就熟知了。”诚可信也!

艺用奇兵趣境开

至于朱墨先生在书画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也只能从他的书画册里窥得个粗浅。

首先,朱墨先生的书画艺术常以“小”见“大”,富于情趣。说其“小”,主要是指他的画,往往是一杆梅花,几枝疏菊,配上几句题款,顿生许多情趣。如鱼翁钓鱼图,画角一片芦苇,一舢板,一渔翁,一钓杆,画面很简洁,配句曰:“吃鱼不及养鱼乐,养鱼不及钓鱼乐。”道出钓鱼者有他人不知之乐;其《卵石图》,只简单地随手勾勒几颗聚散的卵石,题款曰:“卵石原本是有棱有角的碎石,它是经过水流无数次冲击,相互撞碰后形成的,虽然它的表面变得光滑圆润了,但它的心却没变质,也没改,仍是那样朴实,那样坚硬。”道出了一段人生感悟;再如其立体书法生肖《鸡》款曰:“诚信不因风雨改,日日守时报天晓。”此类题款言淡而味长,颇有些“微言大义”的意思,亦其书画之小题大作之“大”所在也!由此可见,朱墨与许多置身于书画圈内的人不一样,不愿被“术”的一些枝末所困,而是直面人生,善于感悟,这使得他的书画艺术更接近生活,富于情趣。

立体书法,是他的发明专利之一,其中则表现出另一种情趣。这种书法字形富于立体感,其立体感是靠字的笔画的立体感来呈现的,笔画的墨色自笔画中间至边缘逐渐由淡过度到浓,据朱墨先生介绍,这种立体书法的难处,在于其笔画相交处。有许多玩立体书法的,解决不了相交处的衔接问题,往往水墨不相通,衔接出现问题。对于这种立体书法,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情趣,因为它更接近“玩”的味道,玩的就是情趣。朱墨先生的立体书法还有些象形的味道,如“龙”字,颇象一条翻滚的龙,颇有讨人喜欢处。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一种情况,朱墨先生此种立体书法虽然有其创造性,也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它在当今一些所谓高尚的书画专业圈内,是常被众多人所不以为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它的工艺性太强了吧,如果深究,就要涉及到书法本体语言研究的领域了,一时难以说清。世间事物,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借用启功先生的一句评书语:“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隙宽。”黄金律在哪,骨隙在哪,各有顿悟。我想,朱墨在这点上也许是不解常人风情的,当然,他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他说自己只是在寻找一条新路。毛泽东主席曾说:“百花齐放”,真好!

其次,就是朱墨先生在书画艺术方面表现出的那种出奇兵的创造精神。这主要可以从他的另一项专利——指纹印中窥得。其实,指纹印并不复杂,无非是借用一个较传统的边框,中间留一方空白,使用者先在用印处盖上刻好的边框,后在边框内空白处印上指纹即成,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了。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可以说是唯一的,所以,这种指纹印,对时下赝品泛滥成灾的现状,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被誉为“书画赝品的克星”。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种“防裂膏”,当时拥有这种东西的某地人只是将他做一个日常小药方,后来偶尔而被一个将军知道了,将之用于冬天里行军打仗,因对方的官兵没有这种“防裂膏”,在严寒的天气里,手脚皲裂,鲜血直淋,兵器不胜握,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两军对垒,这方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结果也可想而知了,有“防裂膏”一方获胜。世间有许多看起来很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有的人做了,有的人没有去做,其思想与认识是不一样的,当然,做了与没有做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指纹印的专利,朱墨先生并没有与其他专利获得者一样,想在这专利上捞取多少钱财,他有他自己认为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他在电话的那一端对我说:“以后,书画界能知道曾经有人干过这事就足够了。”从他的话语里,透露出他的某种“洞明”。湘学的开创者之一——胡宏先生曾说:“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朱墨的艺术是有其“体”的,更是有其“用”的,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2007年3月18日晚于广州番禺

(本文作者为《诗词·赛能文艺》执行总监、主任编辑、文艺评论家 李哲)

相关书画知识: 李哲  朱墨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3948321342468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