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年与文艺界打交道的媒体人,一位对美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作家,一个站在美术圈看美术的“圈外人”,文艺评论家李钟声的身份是特别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岭南美术界的观察和视角也会显得与众不同。日前,岭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新书《岭南画坛60家》,书中既有对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王肇民、欧豪年、杨之光、叶绿野、刘济荣、林墉、方楚雄、许钦松、林丰俗等活跃在当代岭南画坛的60位画家的评论,也不乏他和大师们交流的切身感悟,在这本书中,李钟声以作家的笔触和视角记录着他和岭南画派、美术家们的点点滴滴。
杨之光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给予了它这样的评价,“短小、深刻、有味而且富有文采。”书中,除了评价,还有照片、常用印谱和与画家交往的照片,内容颇为丰富,正如杨之光所言,“这些画家,就个人来说各有建树,然而集合在一起,虽不是南国画家的全部,但也足以展示其强大的阵容了。”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这位一直关注岭南画坛的文艺评论家。在交谈中,他向记者强调了画家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下文艺评论出现了某些不良风气,他认为“评论风气和整个学术风气、社会风气紧密相关,最根本的是要保持评论家独立的本色。”
评论家应该用慧眼关注画家创新
谈美术评论
南方日报:杨之光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评论短小、深刻、有味而且富有文采”,这与您之前从事文学创作应该有不少关系吧?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美术领域?
李钟声:我的评论从来不搞纯“学院派”,完全从理论到理论太枯燥了,评论一定要有文采,用浅显的道理比喻一个美术问题,这样才好读。
我和美术界接触很早,这本书中最早的一篇评论写于1996年。和美术评论接触纯粹是因为工作关系,我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评论家,当时任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身份和工作都接触美术界很多,在报社又长期负责主管文艺新闻报道工作,美术、电影、戏剧、出版这些领域都有涉及,但对于美术我从小就很喜欢,并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和补课。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和美术是血缘相近的“姐妹”。古人说,“诗书画是一家”,多读些中国书画史、世界美术史和历朝历代的画论、书画名著经典,加上大学中文的文艺概论、文学素养作基础,你就不会说“门外话”了。我刚开始写美术评论时,有话想说,就开了“画苑漫笔”的专栏,写了系列文章。可以说,如果作家、评论家有了文字锻炼,一旦他对美术史、画论很熟悉,写起美术评论来当然就得心应手了。
南方日报:有人曾经提到想要真正写好评论,需要文艺评论家和画家一同成长、交谈,成为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生活和心理,在这点上您怎么看?您如何看待写作和为他人写作的关系?
李钟声:同画家一同成长、熟悉他的艺术思想、成长经历,这是评论家要做工作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评论家还应该对整个艺术理论氛围、深度的把握透彻,这是基本功。当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条都非常重要。
我写美术评论可以从各层次的画家中学到很多东西。从一些大师们睿智的谈话、闪光的见解中得到不少启发。我自己是作家身份,又当编辑,虽然有时候会有矛盾,如时间的冲突,有时会有遗憾,但这让我有更多的接触和积累,汲取他人的长处。在我的书中,有一部分是随笔,比如《林墉的智慧》,写林墉为什么在市场对他的美女画很热的时候,他却转而画山水?这说明他是个追求创新的画家。这样的例子在前辈画家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黄宾虹、赖少其等等。评论家应该有眼光看到他们,挖掘他们。此外,这本书中只介绍了五六十位画家,他们仅仅是我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一部分画家,并非全部。
把孩子当大人培养,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谈美术教育
南方日报: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您对画家的人文素养格外看重。
李钟声:现在美术学院开文学课、古典诗词课偏少,甚至连书法课都少开。这是极大的缺陷,国画家用毛笔作画,书法是很重要的。放眼望去,现在画家中自己署名比较好的不多,画家能够写旧体诗的寥寥可数,大多只会抄一些古诗词,懂得诗词格律的人更少。我在书中的文章反复強调,画家和作家一样,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应该对生活、对社会有深邃的见解,才不会人云亦云。因为这涉及到画作题材的选择、构思的角度和表现方法等问题,画家和作家的要求都是相通的,只不过美术是用视角形象来表达罢了。
画家有时候可以“雷同”,一辈子以画某种花草动物为骄傲。但这种“雷同”的做法在作家中是不允许的,作家不可能一辈子说一样的话、表达一样的观点,所以杨之光十分强调创新,这点对于画家作家同样适用。现在美术学院培养出来许多“画匠”,只能画得很像,似曾相识,却完全没有想象力、独创性,这恰恰是一个人素养不足缺乏追求的表现。回顾一下,凡是在美术史上有成就的,像吴冠中、黄永玉、陈丹青等一些大师无论是文字功力、思想活跃度上都是“拔尖”的。吴冠中的散文写得很棒,他即使不当画家文章拿到作家群中也是优秀的。已经去世的王肇民除了美术,古典诗词也很好,他出了一本《王肇民诗选》。
去世前我去采访他,发现他《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他的水彩好,功力深,这同他的深厚学养紧密相连。
南方日报:对于现在广东美术人才的培养您有何建议?
李钟声:广州的小洲村到处都是美术培训班,我看到里面的学生天天对着石膏像临摹。如果学美术的孩子其他各方面包括文学、理论、古典诗词等素养没有跟上去,人文知识贫乏,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杨之光办美术中心就强调,“如果是希望小孩将来被培养成画家,家长就不要送来了,我只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什么是想象力?像毕加索晚年的画依然充满了童真、童趣,如果把小孩子当大人一样培养,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了。
(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