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姜成楠专访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4-20 阅读次数:1462次
记者 袁媛
记: 姜先生,听说您从小就喜欢画鹰,您画鹰画了50多年,您为什么一直把鹰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呢?
姜: 我画鹰,研究鹰文化有半个多世纪了。我喜欢画鹰并不是因为鹰的羽毛有多么漂亮,而是欣赏它的精神。鹰的精神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凌云之志”,它志向高远;二是“欲博之势”,它随时都预备战斗,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对待现实;三是“宏伟之姿”,鹰是鸟中之王,它形体硕大,威武雄壮;四是“矜持之态”,它平时沉着冷静,不急躁,看到目标后不急于出击,而是做好充分预备之后一举得胜;五是它具备一种“浩然涤荡之气”,它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和信念,具有排除万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鹰的这种生命力,这种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了我。
1944年我出生在北京,家住东单,几岁的时候就在“东大地”荒凉的广场上玩耍,广场上空盘旋着鹰。我经常仰卧在草丛中观察鹰的翱翔、翻飞、扑食和搏击的动人景象,慢慢地爱上了鹰,于是也开始画鹰。几十年来,不分寒暑,我到动物园“鹰山”写生,到上方山住过“鹰洞”,到内蒙大草原日夜追寻着金雕、黑雕、黄鹰的踪迹……,我与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国,历代人们把鹰看成是神鸟,“神鹰梦泽”的神话传说又创造了“鲲鹏故事”。把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用鹰、神鹰、鲲鹏的精神映喻一个时代,这是我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我的“鹰之梦”,“鲲鹏之梦”。
记: 1985年,您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姜成楠鹰画展》,2000年后又先后在四个省市举办了“鹰展”的巡展,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展览的情况吗?
姜: 1985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始起飞之年。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中华腾飞”为主题的《姜成楠鹰画展》。当时,得到中心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顾委副主任伍修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以及老一代革命家王定国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画展题写了“中华腾飞”展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为画展题写展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及闻名书法家启功、沈鹏、王学仲、李铎、欧阳中石等为画展作品配书了楹联和诗词。
画展的主题画是《腾飞吧,中国》,系列组画以我国 “鲲鹏展翅图南海”的漂亮神话传说为构思主线,由《鹏化》、《击水》、《乘风》、《两志》、《斗恶》、《图南》、《天籁》、《英雄独立》等画幅展开,并以《和平富强》和《金鹰》作为结尾。《鹏化》一画,描绘出我国首幅鹰身鱼尾的《鲲鹏》形象。画展同时还展出了我书写的数对大幅楹联。挂在展厅正中主题画两侧的是“愿我中华腾飞世界,祝吾人民幸福万年”;挂在展厅各厅柱上的是“一鹰击开千层雾,众鸟飞出万里云”;“圣代群贤皆得驰道,携来众旅共赴鹏程”;“一意图南海,万难不回头”;“今抟鹏路两千里,明食美酒十亿钟”;“英雄浩气传千古,志士宏图恸九天”。这批楹联点出画展的主题,同时,也是我对祖国改革开放正确决策必将取得成功的祝愿和祈福。画展很成功。据美术馆人员统计,参观人数达十万余众,创下该馆个人画展参观人数的最高记录。中心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心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人才杂志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发表作品和评论文章;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外国记者和各国驻京使馆学术组织“北京国际协会”在展出期间邀请我进行了专访和学术讲座;画展主题画《腾飞吧,中国》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40周年换代作品征集收藏,并陈列在重要位置,中心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悬挂仪式,《瞭望》杂志将该画刊登在中国经济回顾专刊的封面。85年以后,我的鹰画开始被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团作为国礼赠予给美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元首和领导人。
2000年以来,在各地领导和爱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又先后在河北唐山、山西太原、辽宁大连、山东淄博等地成功举办了“鹰展”巡展。举办大型个人画展是很辛劳的。但是,当我面对画展上那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看到一群群小学生张着臂膀从展厅“飞”出来的景象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艰辛的艺术创作被人民所理解、所认可的快乐与幸福。
记: 您对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熟悉的,鹰与神鹰以及鲲鹏这些称谓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姜: 鹰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也都对鹰情有独钟。西方人认为,是神鹰在冰川时期后的大洪水中,拯救和帮助了他们的祖先“玛雅人”迁移到了欧洲和北美洲。因此,欧洲和北美洲的文化中都崇拜鹰。美国、俄国、德国、奥地利等许多强国都以鹰作为国旗、国徽或国鸟。还有许多民族都自喻为是鹰的后代,比如埃及的法老都宣称自己是神鹰荷鲁斯的子孙。在印度,鹰是佛教的“护法神”。传说“天帝”变成“饥鹰”考验释迦牟尼行善的诚意后,变化为“神鹰”为“佛祖”护法。在中国,汉族、蒙族、满族、藏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中都有许多对鹰的崇拜、祭俗和神话传说,在民间有过年张贴“镇宅神鹰”年画的习俗。我国远古时代黄帝的战旗就有鹰;传说炎帝的养母就是一只鹰,在炎帝陵的门口就有一个鹰的雕像,据说那就是炎帝的养母。“诗经”中,周人用“时维鹰扬”歌颂姜子牙辅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在一次中国出土文物展上,我见过一枚三千多年前的玉鹰,背上雕着一个太阳,两个翅膀上分别雕有一只猪头。把鹰和给我们光明的太阳以及给我们能量的主要食物“猪”放在一起,很自然地说明了远古中国人对鹰的无尚崇拜。
中国人把理想中的鹰称为“神鹰”,后来又出现了神鹰“鲲鹏”的故事。“鹏”这个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西周时的齐国。《齐谐》一书中讲了鲲鹏故事,说有一条大鱼“鲲”,厌倦了“北冥”的狭小和严寒,“北冥”即“北海”,就是今天的“渤海”,古人将“北”读作“渤”。鲲“怒而飞”,变成一只神鹰“鲲鹏”,飞向暖和富饶的“南溟”,南溟是指中国广东一带的南海,后来就形成了鲲鹏文化,鼓舞着历代中国人为了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变革,拼搏进取。历代具有鲲鹏精神的中国人及其后代中的许多人从祖上继续了不保守、勇于开拓的基因,又继续向全世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先锋。明代戏曲《下西洋》一折中有“全凭着帆桨依存,我则索万里鹏程雪浪分”的词句,为我们展现出古代中国人以鲲鹏为榜样,迎风破浪下西洋的壮美画面。
记:
您说鲲鹏故事源自古代北方的齐国,那为什么南方的深圳叫“鹏城”呢?
姜: 深圳被称作“鹏城”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鹏城源起在深圳龙岗镇的“鹏城村”。大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遣50万人赴岭南开发建设,其中包括“南海郡”的深圳龙岗地区,从那时起,在南海就有了“大鹏”这个地名。那么“鹏”的概念应该能推断是那些北方人带去的。也就可以表述为:这部分北方人,其中可能有不少原齐国人,长途跋涉“图南海”,到达了南方的海边,他们自比是“鲲鹏”,把自己开发的半岛叫“大鹏半岛”,把海湾叫“大鹏湾”,把驻地叫“大鹏”。到了明朝,官府在“大鹏”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并兴建了“大鹏所城”的城墙和城楼,至今仍保存有该城楼的遗址。
历史竟如此巧合,在中华腾飞的今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确定中国改革开放首个经济开发特区时,偏偏就是在“鹏城”深圳划了个“圈”。从此,“鹏城”深圳“一鹰击开千层雾;众鸟飞出万里云”,带动了东部沿海城市乃至全中国震动世界的经济大发展。当然,邓小平同志更是一只“击开千层雾”的“神鹰”,带领和指引了中国人民“飞出万里云”,奔向“小康”和“四个现代化”的美好前程。1997年初,在邓小平同志病重期间,我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创作了邓小平画像《春潮不息》,参加了全国美展。香港回归时,我又应香港市民的邀请画了一幅三米高的邓小平画像,挂在维多利亚广场上,并巡游香港本岛一周,实现了小平同志“看到”香港回归,并“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遗愿。
我敬仰深圳人的开拓精神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深感应为深圳做点事。在深圳建市十周年时,我曾画了一幅鹰画“四季英雄图”献给深圳市政府,后来,我又为“鹏城”设计了我国第一座“鲲鹏”青铜雕像,现立在深圳大鹏湾“盐田港”。
记: 听说您在大连办画展时,曾建议大连的别称叫“鲲城”?
姜: 有这回事。2002年,我在大连办鹰展时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南方有个“鹏城”深圳,北方就应该有个“鲲城”,这样中国的“鲲鹏故事”才完整,而最有资格叫“鲲城”的城市是大连。我的主要“论据”是:大连地处古代“北冥”即渤海的辽东半岛顶端,该半岛就像那“其背有几千里”的大“鲲”鱼,大连是鱼头;大连海边有一个自古就在民间传说的鲲鹏起飞地“大鹏展翅”礁石;大连是北方改革开放较早“腾飞”的沿海城市,原来有一个别称叫“滨城”,而全国叫“滨城”的城市有好几个,叫“鲲城”将更独特、更响亮,更富有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我的建议得到大连媒体和舆论界的支持和响应,在报纸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提交了“提案”。当然,沿渤海的城市如天津、唐山、秦皇岛、烟台、莱州、蓬莱等都有资格叫“鲲城”,最后哪个城市能够真的成为“鲲城”,我看还是要由历史和各城市人民“约定俗成”的共识来决定。
记: 您认为鲲鹏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
姜: 鲲鹏精神的实质,一是不自满,不保守;二是勇于自我变革;三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不动摇。中国历代的革命斗争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我国古今许多圣贤和伟人都推崇鹰和鲲鹏的精神。唐代大诗人杜甫歌颂画鹰的诗就有五、六首;大诗人李白用“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的诗句鼓励友人;毛泽东年轻时曾用“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的诗句为朋友送行,他在《鸟儿问答》中用“鲲鹏展翅九万里”比喻自己,比喻中国人民,比喻强大的正义力量。温家宝总理也曾在多次讲话中鼓励青年人要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要有鹰一样“敏锐的目光、坚强的翅膀和顽强的意志”。改革开放、中华腾飞的今天,在人名、企业名中用“鹰”、“金鹰”、“神鹰”、“鲲鹏”、“鹏程”等称谓的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人们在用鹰和鲲鹏的精神鼓舞自己、鼓舞民族、鼓舞国家。
鲲鹏精神既是历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经受住了来自国内外“左”和“右”各种势力的干扰,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雪灾、非典等特大自然灾难的考验,平息了“6.4动乱”、“西藏暴乱”,顶住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成功举办“奥运”,使香港、澳门平稳回归,“神七”载人太空行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历史证实,任何艰难困阻和打击嘲笑都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如今,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袭来,我深信,中国人民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一意图南海;万难不回头”的鲲鹏精神,团结一致,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新的高度。
记: 姜先生,我感到您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感情非凡深,您是一位时代的艺术家。
姜: 其实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都对改革开放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国家的苦难。我欣赏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作为这个时代的画家就应该表现这个时代。现在美术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表现自我”,我觉得,表现了时代也就表现了我自己。
1978年,我完成了人民美术出版社请我创作,配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全国出版发行的改革开放宣传画《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并将原作完好地保存至今。近三十年来,我还创作了许多表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历史事件、人民生活、英雄模范人物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如《浩气永存》、《霁》、《众志成城》、《家》、《耋髦欢颜》、《水神李国安》、《骄阳》等,其中一些作品获得国家大奖,有的选送到世界博览会展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事实证实,“鲲鹏之梦”将不再是“梦”,中华民族的“鲲鹏之梦”正在变成现实。个人是渺小的,事业是伟大的。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有幸用我的画笔参加十三亿中国人的“圆梦”之旅,感到没有白活此生。
记: 您在今后的鹰画创作上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姜: 前不久,我在“鲲鹏”造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鲲鹏之神”的形象,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把中华经济腾飞这一现代“神话”更加人性化、艺术化地表现出来。“鲲鹏之神”包括“鲲鹏女神”、“鲲鹏男神”、“鲲鹏童神”,这个艺术创意已由国家版权部门颁发了版权证书。最近,我开始创作国际题材的鹰画作品,如刚刚完成的“神鹰之恋”,是根据古埃及“神鹰荷鲁斯”的故事创作的。目前我正在创作“神鹰护法图”。我预备在条件成熟时,把“鹰展”在全国各个省市继续办下去,有机会还要把画展办到国外。因为神鹰精神,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宇宙精神。
记: 您等一下,我第一次听到“宇宙精神”这个词,您能解释一下吗?
姜: 这属于宇宙观、世界观问题,一两句话讲不清楚,这里简略说一下。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引用“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倡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就是一种“宇宙精神”。意思是说,天—— 宇宙永远按照其本体规律刚性、强健、持久地自动运行,不可阻挡,永不停息。作为“君子”的人,也应该像“天”一样“自强不息”。神鹰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所以她体现了宇宙的精神。
记: 您讲得很好,我听懂了。请原谅我最后提一个敏感的问题。您举办多次大型个人画展,需要大量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您是如何运作的呢?
姜: 办画展确实需要较大的经费,然而幸运的是,我的画大家喜欢,所以每到一处办展,都有不少热心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以及单位和企业给予赞助、支持和帮助,当然,我也以相应的画作给予回报。这也叫做“以文养文”吧。
记: 听说您的画很值钱?
姜: 画是艺术,艺术无价。所谓值钱不值钱也是相对的。记得小时候,妈妈反对我学画,说解放前画家都很穷,反对我当“穷画家”,还曾因为我通宵达旦地画画打过我。但我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每月向单位借钱以弥补微薄工资收入的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美协“为国家挣外汇”的号召,我开始在友谊商店、北京饭店等处卖画。当时我的工资只有60元,一幅画能卖600元外汇券。二十多年来,我的画由几百、几千一幅,到几万、到十几万……价值稳步上升。当然,比起某些与我同时进入书画市场的画家,我的画价是低的。据说,有的画家现在一幅画已拍到上千万元。我不期望我的画现在就上千万,我希望喜爱收藏书画的人仕都能买得起我的画。究竟,我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现在的绘画作品将来都会成为文物,其价值还要受到历史的检验和定位。
记: 谢谢您,姜先生。与您交谈使我受益匪浅。对您为我国“鹰文化”和“鲲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
(注:此文曾发表于《中国当代书画》杂志2009 ▪ 总第13期) |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