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不当代何谈中国当代艺术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4-18 阅读次数:2190次
吴冠中-秋声赋-百雅轩珂罗版画-60x124cm-2007 事件背景:2011年由项丽萍策划的《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艺术展被《国家美术》杂志2012年1月刊评为2011年度“十佳”展览之一。《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2011年9月8日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共有15位参展艺术家,上至已经作古的郎静山、吴冠中,中到尚扬、申凡、夏小万,下至未届而立之年的年轻艺术家,突破了时代、年龄的限制,既有纵向脉络又有横向梳理,既有回顾又有前瞻。展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国画、油画、炭笔画、装置、摄影、影像、互动多媒体等,突破了不同媒介、艺术门类的差异,兼容并包。展品虽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很中国,很当代。
从本次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不仅是时间问题、媒介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问题。国画可以很当代,也必须去当代,古贤不也是一直强调笔墨当随时代?而且,国画要进行当代发展,应该突破笔墨独尊的观念,建立新的多元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另外,国画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国画不当代,何谈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和传统资源,并从中国文化的脉络中梳理和提炼出原创的要素,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式风景”的策展理念
何为当代?何为当代艺术?何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符合本土逻辑,才能发扬传统精髓,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国方式,才能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才能不唯西方的马首是瞻?中国画能否当代?如何当代?上述种种正是展览《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展览既关乎中国画的当代化,也关乎中国当代艺术的原创性,展品突破了国画的笔墨限制和材料限制,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并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应立足于本土资源和传统资源,从中国文化的脉络中寻找契机。
本次展览的标题《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让人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刘国松放弃笔墨语言的主张,80年代中期李小山 “中国画已经死亡”的论断以及90年代初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理论。本次展览对这些论述做了进一步探讨,不仅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阿瑟 C。丹托等人的艺术终结论,更是以优秀的艺术作品作为强有力的依据,让一切不言自明。其中“笔墨终结之后”是针对国画和传统问题而言,认为国画应该突破媒材的束缚和笔墨的束缚,应该寻找更为广泛的传统资源和当代手法,从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笔墨的终结,并不是说笔墨从此消亡了,而是笔墨主导地位的终结,新的多元价值时代的开始。当然这个“终结”不是那种西方进步论意义上的终结,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提议,一种新视角的开启,是基于当下处境对中国传统精神的重新阅读和梳理,对当代西方跨领域艺术形式的借鉴。
“中国式风景”则针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而言,在追求当代的时候要有底线、要有所收敛,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搬西方。这底线不在于所用媒材,也不在于创作手法,而是中国精神、中国特质。只要守住这样的底线,那么一切媒材和手法都可以为我所用,而不用担心作品沦为洋奴;只要守住这样的底线,可以畅游于一切传统资源,而不会为之束缚落入前人窠臼。(华夏收藏网) |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