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群业:当代语境下的笔墨再造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3-10 阅读次数:1244次
文/ 顾群业
中国的工笔画向来有以写真描绘人物形象的传统,历代工笔画家为达到“传神”的笔墨效果进行过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相对于传统工笔画家的创作,今天的工笔画家创作更多受到了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自从杜尚的作品《泉》问世以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不再清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西方文化汇流后艺术的发展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近的过程。作为一个受过良好学院教育、从传统中走出来的青年工笔画家,画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成为王鹏自然的选择。与一般工笔画家所不同的是,身为“80后”一代,王鹏更善于捕捉当下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特征,以独特的笔墨反映出来的是个体生命对于时代语境的体认与反思。
王鹏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工笔画家,就笔墨造型语言来看,他的运笔用墨中规中矩,在坚持中国传统工笔绘画平面性的基础上,融入了“平面构成”的语言,画面主体形象溢出边界的构图方式让作品的表达效果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视觉张力。传统工笔多以线造型,王鹏用留白的方式将黑线变为白线,成为王鹏在笔墨语言上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从王鹏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原有工笔画创作的“三矾九染”模式,消解在积、冲、喷、洒、贴、刮等具有实验性的表达手法之中,创作语言的选择显得极为从容潇洒。而在材料选择上,王鹏多采用生宣纸进行创作,喜欢探索笔墨与水分、颜料、纸张结合后所产生的各种质感,因而获得了统一于高灰色调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王鹏的工笔画在题材上秉承了当代艺术思潮中对“当下”与“日常”的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是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与四周发生的关系场域。看似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埋藏着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与消费社会中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困境,这正是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生成的起点。面对纷繁的日常现实,艺术家需要深度的参与其中以便获得一种在场的感受,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观念。从15岁学画开始,王鹏曾求学于淄博师范和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受教于宋丰光教授等工笔名家,现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院的背景让王鹏对当代艺术及工笔画创作的精神指向有了更深层的体悟。王鹏的工笔画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摄影中的“摆拍”,强调艺术家“在潮的姿态,通过人为组合的场景描摹日常情感,刻画当代年轻人极为平常甚至无意义的常态生活,希望在喧嚣的消费社会寻找到情感共鸣的基矗无论是回味流逝时光的《朝花夕拾》系列,还是反思游戏人生的《扑克牌》系列,抑或是展现青春光华的《盛夏光年》、《青春物语》、《恋尚》系列,唯美的画面、浓浓的青春意绪以及淡淡的虚无感,是王鹏工笔画整体上体现出的情感基调。隐藏于一张张青春面孔背后的是一代年轻人关于青春的意绪和体验,既有对于人生的憧憬与期待,也有困惑与迷茫。
和同龄的新生代艺术家一样,王鹏在价值观之外更加关注表现技法的个人化和图式的符号性。正因如此,王鹏以细腻敏感的笔触所刻画的年轻人,多被抽离了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平面化高灰调子中的精致面孔成为一种具有迷离感的、模特化的、景观性的存在,让观者在情景的熟悉感和人物面孔的生疏感之间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思考空间。深层来看,王鹏工笔人物画在无情感、无意义之中隐含着对日常生活真正意义的深远追寻,而这也正是他对80后群体精神状态的另类表达。
像王鹏这样成长于“八五新潮”之后的一代画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情境,艺术语言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既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选余地,也为他们带来了选择上的困惑。无可否认,受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众多的年轻人致力于尝试观念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寻求符号化、标签化的表达语言,忽视了对题材的提炼与意义的追寻,偏离了艺术创作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王鹏的难得之处在于用工笔创作升华了对日常的生活感受,从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刻画中,找到了平常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实现了当代语境中对生命、对世界的凝练表达,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表现空间。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80后年轻画家在工笔画创作道路上所进行的努力探索,以及专心追问人生意义和超越虚无的勇气。
顾群业(中国网) |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
|
|
载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