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艺术实践的钱晓安先生认为,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要上,价值则是凝聚在其中的劳动中,这主要由艺术家自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艺术品市场供求矛盾关系所决定,艺术品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品的价值,但艺术品毕竟是特殊商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复杂和不稳定的,受许多非价值因素制约,如作者知名度、作品质量、作品时间的久远和存世量、历史背景、审美心理、价值取向、媒介炒作等。
比照上述内容,芜湖铁画具备了哪些因素,又缺少了哪些呢?前日,记者来到芜湖铁画研究会,采访了相关专家。沈涛副会长认为:芜湖铁画体现出民族独特气质,其以锤作笔、以铁作墨,汇传统国画的构图和民间剪纸、雕塑等艺术技法于一炉,在洋洋大观的艺术种类中独树一格;芜湖铁画凝结着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铁画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之所以“铁到芜湖自成画”,与芜湖悠久厚重的文化、古代先进的冶炼技术分不开,与芜湖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浓厚的亦农亦工、崇文崇商的社会氛围分不开;芜湖铁画是文化创新的结晶,铁画借鉴国画的手法,却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画艺术和打铁工艺的结合,艺术上的大胆创新等等,仅上面所说,就可以证明芜湖铁画这个艺术品种,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潜力。
但沈会长话锋一转,“虽然铁画蕴藏着很大的艺术价值潜力,但它不可能自然转化为价值。”铁画在芜湖诞生了300多年,一直到今天,从没有出现“大富大贵”的盛景,那怕在历史长河中只有一个短暂的瞬间。他通过长期研究后认为,作为艺术种类,本该大有价值潜力可挖的铁画,却一直难脱清贫,铁画的艺术水准没能紧跟时代丰富起来,达到一定的高度是主要原因之一。虽说铁画历史称得上悠久,却长期没能与时俱进,自诞生一直到1949年的200多年间,铁画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工艺品范畴,铁匠们处于社会底层,为生计所困,谁会去考虑它的发明创造和文化价值呢?那时的铁画简陋、单调、粗糙,难以称得上是艺术品。
铁画艺术的真正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大会堂《迎客松》的制作,由于有美术教授、专家的参与,铁画艺术的发展上了一个高峰,可惜的是,这种民间艺人与学院派专家的结合方式,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发扬下去,如同昙花一现,使铁画艺术水准的提升又停滞受挫。
一直以来,铁画工艺的传承方式都比较封闭保守,至今基本停留在父子(女)间、师徒间口传身授的的传承方式,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总结,导致制作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画家和其他文化界人士难以融入圈内提供指导、交流。创新不足也削弱了铁画的影响力。铁画的出现本身是艺术上的创新,但在铁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恰恰又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铁画逐渐落伍。虽然近年来铁画在品种上、技术上有所突破,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品种多样化上,都难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正是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困扰,芜湖铁画艺术价值上不去,作为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叫不响、卖不起价,也就成为必然。”
沈涛先生说,芜湖铁画要让社会承认其价值,加大宣传、树立品牌等等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艺术品质上不去,那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李老师与记者交谈时说,芜湖铁画之所以卖不上价,在他看来,是因为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什么时候铁画在人们眼里成为真正的艺术收藏品,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了,它的价格也就上来了。“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目前铁画的艺术价值不认可,芜湖铁画的艺术水准和内涵急待提升。缺少艺术价值,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