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被拍出2.2亿元天价的一套汉代玉凳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但时隔一年,关于这套汉代玉凳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有媒体称“汉代玉凳”产自江苏邳州,是2010年起历时一年多时间制造的。 (图/ CFP)
假古董屡屡迷人眼 换思路或收益更多
一位早年靠房地产生意起家的广东籍A老板近日致电本报,坦承自己多年来入手的众多“古董”是假货,前后投入的数千万元打了水漂。于是他将目光转向现当代,陆续收藏了一批广东名家的作品,收获甚丰。他因此感叹:玩收藏一定要玩现当代艺术品。
A老板的遭遇并非孤例,以记者所见所闻,这类投入大钱买假货的买家比比皆是,不少人的花费还远过于A老板。其中原因各有不同,但愿意像A先生这样出面承认自己吃了亏的,几乎见不到。而在当今收藏界好古风潮此起彼伏,古代艺术品屡屡创出天价的情况下,A老板的“转型”是对是错?藏品是不是越古越好?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行内人士建议:与其好高骛远地追求鞭长莫及的古物,不如脚踏实地发掘自己身边的名家。
文/记者 卜松竹
“打眼”的东西什么价值都没有
A老板说,他买“古董”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又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于是就在朋友建议下,到外省买了不少陶瓷、书画,其中不乏八大、郑燮等人的“作品”,“当时我也不懂,买了就放在那里,2002年之后艺术品市场好起来,就想拿这些东西出手,但人家都不敢接手”。
A老板的“古物”收藏中,也有一些出自拍卖行,让他懊恼的是这些东西也“不保证”。反而他上世纪90年代收藏的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作品,以及2003年后开始入手的其他一些广东画坛现当代名家作品,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收益。因此他认为:投现当代的东西才是对的,“死去的很容易有争议”。而当代的优秀画家可靠的作品,特别是佳作,即使贵一点买也无所谓。
文化学者、“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作者吴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藏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厚古薄今”,看重古物,尤其看重古物承载的政治、历史、艺术、科研等方面的价值,这种是从文化意义角度出发的收藏;另一种,则是将眼光瞄准现当代。两种方式都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大众收藏的角度讲,还是要量力而行,寻找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而“古董”对于一般人来说,无论是在财力上还是在鉴定能力上,都容易力有不足,容易落入陷阱。到现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中去挑选优秀的东西,“时间就是历史”,放一两代后就具有了“古”的价值。当然也有人说,现在买到的假古董,几百年后也都会成了真古董,但实际上,这些“打眼”的东西,什么价值都没有。
吴树说,不少人投入大钱买了一堆假东西后,郁闷之余索性揣着明白装糊涂,以讹传讹,买假卖假,就好比不慎掉进粪坑,听到好心人叫救人,却反咬一口:“你不喊叫谁会知道我掉进了粪坑?”这种“粪坑思维”是当今不少买家的真实心态,也让古物收藏的水越搅越混。因此,广东这位从假古董中抽身出来投入当代作品,并且敢承认自己是买了假东西的老板,“有智慧,值得赞赏”。
吴树也同时指出,对于抱着投资心态涉足艺术品买卖的人来说,还是要看清这个市场中,大资金、基金等才是最有实力的“主流”和“庄家”,对他们而言,艺术品的流通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和真伪性的位置则相对靠后。而对一般买家而言,真伪是第一位的,因此对于前者炒上去的品种,即使是现当代作品,也要小心对待,否则“不小心就接了最后一棒”。这个行当靠的还是专业精神和学识修养,“总得懂文化才能做文化”,不然就只能赌运气了。
古代文物收藏或面临法律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伪作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欧洲也有不少复制名画被当真迹的例子。在中国,相对庞大的艺术市场而言,缺乏一支人数比较多、专业性强的鉴定队伍,专家分布比较零散,管理也不到位,加上看走眼、跨专业鉴别以及一些不注重职业操守的行为时有发生,古物的真假往往成为收藏中最说不准的问题。不少人在没有专业人士把关的情况下出手,买了假东西,伤心失望,对市场打击很大。
就此许钦松建议,收藏家不妨将眼光转向现当代。较之古物,现当代艺术品有几个有利之处:一是只要选择得对,“这些还在的人,未来升值的预期往往很大”;第二,现当代作品的真假也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可以直接找到艺术家本人认定,而且对之熟识、有研究的专业人士也相当多;第三,艺术品并不一定是越古越好,每个时代的艺术价值有不同的体现,各有优长,各有玩味之处,“比如近年有一些明清时期蛮好的艺术家被发掘出来,但历史中对他们很少提及,东西价格也上不去。历史总是有选择地留下一批人,淘汰一批人”,因此收藏现当代的优秀作品,可能比冒险地收古物更有意思更有把握;此外,古代文物收藏如今还面临一些法律上的风险。
许钦松说,藏家将目光转向现当代,一方面可以从这些艺术品广阔的升值空间中受益,另一方面也能在如今这个“积累艺术财富最好的时期”中,助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而取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画廊保真较拍卖行可靠
三彩画廊总经理张海生说,收藏不能好高骛远、轻易去碰自己够不着的东西。“古”的东西水很深,往往真假难辨,鉴定队伍也良莠不齐,一些人“你信他他就是专家”,“有人玩古玩发大财,但我们还是觉得要做身边的事情,做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现当代的艺术家的艺术生活,你我都可能是亲历者;即使那些已经过世的人物,相去也不过十几、几十年,资料还很丰富确凿。
“当代人要做当代的事情,隔代的事情就复杂了,”张海生说,“收藏什么最贵,假东西最贵。”收藏现当代艺术家的东西,可以通过展览等场合,和艺术家本人以及其他藏家面对面交流,“眼见为实”的同时,逐步磨炼自己的眼力。收藏古物就不可能。而且古董收藏涉及的信息量太大,知识面太广,需要借助很多人的集体智慧。
张海生说,在国外很多买家入门时,会借助画廊的资源,因为画廊对出售的艺术品真伪要负责任,拍卖行则通常不会做出这种承诺。画廊经常会组织展览,一般还会同期出版画册,为一件作品的流传有序留下严谨可靠的文本。艺术家到处走,而画廊天天在。有心入门者不妨借鉴这种方式。
不少现当代名家的作品价格已经很高,对此张海生认为,国内、广东优秀的年轻或尚不知名的艺术家有不少,比如美院毕业生的作品,很多都是心血之作,代表了年轻人在这个重要时期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大师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走出来的”。挑这些人,考的是买家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