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当年藏家今何在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2-27  阅读次数:1576次

  孔晓冰本身也是一位收藏家,多年来致力于艺术品的收藏,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巨大变迁。在内地完全没有艺术市场的上世纪80年代,几百元收来的内地艺术家作品,在香港博雅画廊可以以四五千元的价格卖出,而在内地经济提速之后,艺术市场也以井喷的速度发展起来。

  1992年深圳博物馆首次举办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这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艺术品拍卖会。孔晓冰也是这场拍卖会的亲历者之一。这场拍卖会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举牌者的踊跃,一张画十几万元,很快就被买走了。当时孔晓冰坐在拍卖场的后排,有一位女士匆匆赶到现场,挤不进去,便买了本拍卖图册着急地翻,她甚至现场求助身边的陌生人,问孔晓冰“你看哪一张值钱,哪一张可以买?”“就好像看到排队买东西,不管在卖什么,我都要先占着位子,那么多人抢,肯定是好东西。”孔晓冰说。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女士是刚从股票交易所赶过来的。

  正是当时股票市场的突飞猛进和楼市的前景不明带动了艺术市场的起飞,很多人在金融市场赚到了第一桶金,转而涌入艺术品市场,一夜之间将艺术品投资带到顶峰。孔晓冰记得,当时来买画的人大多不是西服革履、衣冠楚楚,而是穿着短裤,拖着拖鞋的为多。孔晓冰手里还留着一张那场拍卖会的买家名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当年第一批进入艺术市场的买家,如今几乎已经全部在艺术市场上消失。孔晓冰说,“在这些人眼中,艺术品就如同原始股。”

  在孔晓冰看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艺术市场的产生,但正是由于这样盲目的市场,使得中国没有几个能称得上收藏家的买家,“最多只能算是收藏爱好者,甚至现在大多数还只停留在投资者的阶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海外华人中的书画爱好者。孔晓冰介绍,当时最受欢迎的是海派画家的作品。这些老画家很多都是在解放前就已经成名,比如朱屺瞻先生在深圳美术馆办展览时,很多六七十岁的香港老人赶来参加,听了朱老介绍,孔晓冰才知道,许多参观者在解放前就是朱老的“粉丝”,是上海老牌画店的老主顾。当时,来买画的最多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华人,内地艺术家的作品,通过香港流入世界各地华人藏家的手中。

  孔晓冰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不跟风,不盲从,甚至可以引领画家,将画家带入一个高峰。很多名画的产生都印证了这一观点,比如《富春山居图》。“要知道,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为当时画的,而是为后世画的,为后世画的叫"财富",为当下画的叫"钱财"。”本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炙手可热,国外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积极地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各种画廊、独立策展人、艺术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多层次地丰富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架构,日益活跃的各种博物馆、拍卖行、收藏机构市场前景振奋人心。艺术市场的参与者有些是凭借兴趣收藏,但是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升值的想法,认为收藏可以赚大钱。而初入门的收藏者,在这样炙手可热的收藏市场里,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更加重要。
相关书画知识: 藏家  孔晓冰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4091110229492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