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好书家评论的分寸和尺度
——写在“第一阵营”(沈鹏课题班)系列评论之前
傅德锋
我写书家评论,向来有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对已经取得较高成绩和社会地位甚至声名显赫的书家,即使他们“德高望重”,而我“人微言轻”,我也会“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多些挑剔。因为浮躁的时代造就了人们浮躁的心态,身居高位而炙手可热者,往往会产生骄矜自满之心,待步入晚年之后,未能“人书俱老”,水平不进反退甚至大幅下滑,故他们正需要不乏善意的批评,甚至需要比较尖锐犀利的批评。
但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此类批评在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褒也好,贬也罢,总要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遵循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来展开自己的评论。那种完全带着个人好恶的极端情绪化的批评,看似尖锐犀利,其实是苍白无力的。随意全盘否定一个书家的艺术成就,是个人私欲膨胀之后的结果,任何评论当尽可能肯定一个书家的为书法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其所取得的真实的成绩,在此基础之上,客观地指出其不足,则较为有利于书家的及时调整和社会对书家的再认识,也比较容易被评论者所接受。这种情况下,批评也就实现了自身应有的价值。
而我对于正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的中青年书家,则相对比较宽容,因为他们还没有在书界站稳脚跟,他们为之付出了很多,因此需要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也是必要的关注和爱护。对于他们的评论,则主要以分析其学书和创作方式为主,帮助其理清思路,以便使他们能够从理性的高度对自己所走过的路有一个系统深入的回顾,同时也能够使读者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学习、创作的观念意识当中有所启发。
我写的这一批评论文章,因为面对的大多是出道不久的青年书家,所以更多地还是以分析、宣传和推举为主,没有太多的“尖锐和犀利”的批评言辞,非不能也,而是目前还不十分需要。再者说了,“批评总是根于爱”,有问题要指出,有成绩更需要正面肯定。或许在“谈批色变”的当下,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正面分析和评价,对于课题班的这一批青年书家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的作品并非没有缺点,而是正处在勇于显露缺点、不断探索实践的特殊阶段。假如若干年之后,我再次写到他们,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而我本人也并非功成名就的所谓“批评家”,我作为书法理论批评方面的一个新出现的作者,我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磨炼。对于我撰写的评论文章,大家也只能作为我的一家之言来看待,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准确到位,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但无论如何,对撰写书家评论的分寸和尺度是必须尽量把握好的,既不过度拔高,也不随意贬低。要以一种相对公正的态度,把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好在报社给我提供这么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还有这么多同道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以及热情参与,我只有对大家心存感激!在这里,一并对所有参与策划和支持响应的师友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7月26日第30期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