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黄昏,我总要去趟书院门。从家里出发,沿着护城河,一路走去。
从太乙路出发,穿过十字路口,一脚迈进环城公园,心一下子就变得柔软与宁静起来。高大的城墙,如一匹青色的帷幔,遮挡了尘世的喧嚣,把我牵引进历史的况味中,不由得,步速稍稍地慢了下来。环城公园,春秋时节,鸟语花香,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只有冬天,它清冽而开阔。一个人被一条河陪着,被公园宠着,被城墙高大威武的影子呵护着,该是多么的惬意。我有时走进了汉朝,一眼瞥见了项羽与刘邦的马匹穿越城池,大风一曲振山河。有时候心神儿又飘到大唐的庙宇,听闻一只金边白玉杯的窃窃私语。
趟过了建国门、和平门,一脚迈进文昌门,心境便澄清、愉悦起来了。把目光从“西安碑林”博物馆门口甩出去,沿街挂着的书法作品,或者俊逸,或者洒脱,更有仙骨道风的书法家,现场挥毫。如果时间是上午,阳光穿过树荫,宣纸上就有阳光的斑块调皮地跳跃着,这时的书法家便成了那追赶太阳的人,他用手中的笔,蘸着内心的万千感慨,挥毫泼就一个个活着的字。听,这些字都有呼吸呢,带着书者的意念与心气,凸显在众人的视野里。
这条石板小路气象万千,古风悠然,不仅有卖字画的、卖玉石的、卖雕刻的,还有上古的埙音,凄凉忧伤地徘徊在树梢上,冲撞着游人的心头,如那青色的雾霭,在现实与梦幻中袅袅地飘散。有时我站在一棵古槐下听埙,有时我驻足在一幅幅国画作品前赏曲,我担心那卖埙人发现我在偷听他的演奏,忐忑不安地如一个孩子般地无措。每当吹埙人远远地望一眼,我的心就颤一下。我为自己辩解着,不是不想买,是买了不会吹奏。倘若一件乐器没有了灵性,那无疑就是没有了生命。有时他吹《江月初照人》,乐声滴答在那些悬挂着的湖笔上、剪纸上,甚至屋檐下,让人分不清是醉在音乐之妙里,还是醉在这条街的醇厚里。
行至关中书院,又一次停留了下来,很多外地人都争相在这里合影留念,也难怪,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我问自己,我能和书院门谈些什么呢,在大师面前,一切都无须言说,单单那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印章印谱、文房四宝等等,就够我一辈子揣摩了。仰头望,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看斋等店名,这古朴的名字,耐人寻味。只消在这条古街上走一走,所有快节奏带来的亚健康状态便被一一剔除,而被另外一种儒雅祥瑞、清幽平和的心境所替代,也许这就是我一路追寻的味道吧。
书院门最吸引我的还是一个个被众多的铺面所遮掩的旧书店。有时我会在这里消耗整个下午的时间,翻翻这本,看看那本,有时翻一些书法字帖,看看行书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读读草书以畅心志。但最终我选择的还是文学书籍,文学如我的披肩,寒凉涌上心头时,它如一双温柔的小手,抚慰我心。
远远看书院门,不声也不响,走近了,便恍惚了,那种怅惘与迷茫,该是历史与书画的长廊带给现代人的惶惑。总觉得书院门一直都在和我谈什么呢――窃窃地、私密地欢会。书院门熙熙攘攘,我是它门前的过客,谈过的话,流过的泪,似乎都随风飘散,却又一次次沉淀,拨动着我心灵的琴弦。
来源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