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看申万胜书法的文化境界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2-10  阅读次数:1679次

  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说得透彻:“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二千多来年的书法发展,正是一个由技进入艺、由艺近乎道的过程。就每一个书法家而言,正是通过在已经基本定型的书体中加进自己生命个性积淀,使书法艺术不断嬗变而成为总体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书法个体创造。

    一 生命与精神上的经典书法情结

  熟悉申万胜将军多年来,一直为他那军人的豪爽和书写的酣畅而感动。多年前,万胜先生送我一册《红楼梦诗词书法集》,从行笔中分明能够感到其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走近。其后参加过很多展出,观赏过将军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到先生的书法风格在“走近经典”中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书情画意——申万胜袁武书画作品集》,更真实地感到他书作中大气磅礴与率真自然的统一。

  其后,“申万胜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申万胜书法集》同时首发。走进展览大厅,一种军人之武与文人之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典书风的精微与书家自我的笔墨精神相统一的大气象充溢展厅。展览37幅作品大多为八尺以上巨制,气势夺人。作品依据书者对书法的审美理解分为三个相关的思想递进境界,第一是“追习经典”,意在通过与古代经典接气,临习历代经典法书,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其二“遥契前贤”,感怀先贤襟抱胸怀和艺术境界,从历代名诗佳篇中获得创作灵感,从中找到度人金针的艺术感悟;其三,“直抒胸臆”,将经典笔法和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造的文化底蕴,然后直抒胸臆,书写自撰诗文作品,获得创作的大快乐大境界。三个环节互相关联,显示了万胜先生对展览整体设计的文化高度,呈现了书家传统功力和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故而,申将军既有军人的威武刚毅,又有文人的君子风范和大家气象,堪称从政有成、治学有成、为艺有成。

    二 书法理论高度决定创作深度

  万胜先生有自己独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文化战略思想,他认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呈现蓬勃高涨的态势,书法家应该抓住机会大显身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推动书法艺术的更大发展,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作为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书法界仍然承担着如何继续和发展书法艺术这个重大的课题。面对书法传统深厚的积淀,书法创作还是要强调在尊重传统、坚持继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置身于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上才能谈创新、谈发展,这才是今天书法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

  万胜先生的理论对当代书法走向有明晰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追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是否仍然跟着西方美术实验走?是否还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的美术规则、形式结构去追逐?是否应当反思行为书法、观念书法、现成品艺术、涂鸦艺术、构成物艺术等究竟给东方书法带了什么命运?究竟为书法注入了何等的反文化精神元素?我与申先生多次恳谈中面对了这些前沿问题,并达成基本共识:中国书法不应在美术化的道路上因袭下去,而应从自身发展本体依据出发,寻找到一条传统和当代结合的最佳道路,创生出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西方大众能够接受的新世纪书法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中创新,在走正道大道中开拓新的境界——“守正创新”。换言之,传统是首要的本体论命题,创新是它的价值论命题。

  在解决了书写理论之“道”的问题,对于书法技法之“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我注重到,万胜先生无论是书写《红楼梦》诗词,还是经史子集内容,都与北大书法所提出的“文化书法”精神暗合。在我看来,书法书写的内容是大文化根基——文字魔方、经史子集、名言警句、文化感悟等。细细观赏申将军的书法内容,那些古往今来哲人睿智的哲诗或聪明话语,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话语,为他的书法形式美注入了文化重量。万胜先生书法鲜明地表征出军人书法家对“壮美”审美境界的自觉追求,他青睐魏晋书风,上接秦汉之气象,下承宋明之书意,碑帖融合,气格洞达,将自我性情与历史文化名人书法意趣相契合,其独钟行草的潇洒开阖,在五种书体并重中追求行草的拙趣与雅致、空灵与浑厚、精细与阔大美的统一,大到丈二多屏,小到斗方扇面,都在沉雄潇洒中寓老辣生涩,结字、线条、章法、气象都道法自然不假修饰,在匠心独运中以沉雄宽博的美感面目示人。

  在我看来,书法是通过一定技法的文字书写所获得的结构化的文化精神形态。这意味着: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一定的技法”,技法是书法初级阶段的表征,是到达文化大道的基础和要害;其次,书法中级阶段,则是“文字书写”中的“结构化”,是“由技到道”或“技近乎道”的中介环节;最后,书法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是超越了技法之上对“文化精神形态”的呈现——无法而至法的文化之道。万胜先生将书法置于当代中国崛起的文化大语境中加以观照,坚持书法的文化根基性,力求在爽利的书写中内涵浓郁的书卷气,将军人的威武刚毅与文人的儒雅潇洒整合起来。正唯此,他的书法才能在运用技法中又超越技法之上,最终达到文化精神内核的书法艺术境界。

  在万胜先生看来,书法的形式不仅有笔法、章法、墨法等,还有黑白对比、强弱对比、结构对比等艺术辩证法。而且书写装裱形式、文房雅趣布置、张挂的空间文化氛围等,代表了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如此,尽管书法形式技法层面是以技为主,但不难看到,这个层面仍然洋溢出浓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要素,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非常靠近文化一端。万胜先生注重线条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精心于结字的阴阳向背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八面出锋纵横使转。其结字横竖波磔,刚健爽利,方圆兼施,墨色枯润对举,在苍古与华滋之间尽显其勃勃的文人气息。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9555888175964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