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读田黎明的绘画艺术(图)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1-08  阅读次数:2404次

  
乡村记忆
空气
晴空
    童年?真趣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中心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心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田黎明的画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好评,是因为他的画有自己的创意;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风格没有变质,仍然是中国画,而有的人的画虽有新意,却未必是中国画。说田黎明的画是中国画,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首先,他的风格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没骨”来的,但却又把没骨法放大,即在没骨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样的发展在以前是很少见的。此外,田黎明又加入了光的因素,其中有一部分是外来的,但是他又把那种外来的光淡化了,形成了一种意象化的光,这就使这样的手法靠近了传统,实际上,这是对传统没骨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笔简意足”的没骨法

  一般而言,没骨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色彩的没骨,一种是水墨的没骨。宋代有一《百花图卷》,是画得很工的没骨。史载梁时张僧繇始用没骨之法,系从天竺传来,清代王学浩认为此法始于唐代杨升,历史上山水画也有这种没骨,完全用颜色来画山水,人物画也有,像梁楷的那种风格基本上就是没骨法。没骨比较突出的发展是到了恽南田以后,恽南田画花卉基本是采用没骨的方法,在这点上做得非常突出。在我看来,田黎明绘画的样式、风格、趣味、格调等全都是围绕着没骨法来进行的,比如在1988年第一届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水墨展上,他获奖的那几幅作品,非常明显,全都是用没骨的方法完成的,如《带着草帽的老头》,虽然非常简单,但全都采用了没骨的手段。后来他又在没骨的基础上融入了淡墨、淡色,加入了光的因素,之后又加了一些用笔的方法,这样在没骨中又融入了笔法,这些笔法中有书写的意味,但显现的不是勾线,而是块面结构。

  田黎明成熟期的作品,人物造型上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简单”二字概括。他的作品,虽属“简”笔,却“笔简意足”,有意弱化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忽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态,而将他们的形象风格化,并由这种风格化的造型暗示出一种内在的“意”来。这种风格特质和背后的意蕴,正可以用“简单”的“朴”字概括。

  来自自然源自心灵的光

  有的评论说,田黎明对光的刻画与印象派有关,这似乎并不准确。印象派画家重视光,田黎明也重视光,这一点是相近的,但田黎明对光的理解、对光的处理,与印象派对光的处理完全不相干。在印象派画家那里,光即是自然的光,与色不分离,是色的来源,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光照其色彩也不同;而在田黎明这里,光来于自然,也源自于心灵,光与色没有必然的联系。简言之,田黎明画中的光,主要是根据画意之需“杜撰”出来的,与印象派的描绘自然光色是两回事。

  田黎明的画非凡和谐,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合一之作,这种境界是西方艺术素描,非凡是西方现代艺术素描中所没有的,它们基本上都是矛盾、冲突、对抗、激烈、变形,不安的状态。而田黎明的这种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传统的一种精神,但是在形式上又有一些水彩的因素。他从印象派对光的表现上受到启发,但是并没有纯粹模拟印象派的东西,印象派的光是用一种光色的方法,像莫奈画的草垛,就是描绘从早上到晚上光的变化。实际上,印象派非常接近自然规律,对光进行很科学的分析,比如描绘傍晚的光的时候,可能就增加了紫色调,而中午的光黄调子比较多,早上的光蓝调子比较多,再加入一些环境色。印象派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田黎明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他有一种创作性,并且他不是忽然发生变化的,即不是心血来潮----看着这个东西马上就做出来了,而是选择了这条道路以后,一点一点地往前推,是一种渐变性的,并且对于外来的因素也是一点一点地吸收,这是与他的个性有关系的。

  田黎明画作中的光,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通过斑驳阳光的感觉,赋予画面以自然生命的活泼,这活泼与人物的静谧形成照应。其二,他们带给画面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这气氛敲烘托人物形象的“简单”,令人觉得那是跟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相与共的“简单”。其三,它们大大小小洒满画幅,一方面对空间纵深感有所消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甚至造成一种光照无常、欲真又幻的效果。其四,它们也和人物造型的“简单”一样,比写实性描绘更具有“间离效果”,即距离物的真实世界更远一些,从而有助于把观者带入画家所醉心的意境即精神世界之中。

  风格是自己独特的创造

  现在有人认为田黎明的艺术不是来源于西方的,也不是来源于传统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恰当地说,田黎明的艺术之源头既有生活的又有传统的,也有西方的。而作为一种图式,最早的源头一定是前人的绘画,即中国传统绘画;另外他也学过素描。后来他在军事博物馆住,于是就经常去八一湖游泳,并由此而受到水中光斑的启发。所以上述的说法并不准确,任何一个画家肯定首先来源于对传统的学习,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所以传统、西方、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但是很难说哪一部分一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因为都融合在了一起。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田黎明的绘画,当然,也有很多的模拟者,但是假如只是模拟的话,永远也达不到他的水平,因为一种风格、一种样式的形成,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要有天赋和各种机遇。而模拟者不可能和田黎明有相同的条件和环境,加之自身截然不同的因素,所以模拟的只是他的形式,而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即便模拟的再像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田黎明现在在中心美术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肯定有不少人模拟他,其实学生在某一个阶段模拟老师是很正常的,但是最后假如要超越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人模拟别人模拟得很像,比如我曾经在一个拍卖场看到了一批模拟黄胄的画,应该说比黄胄的技巧还要精致,但是恰恰就因为这种精致,反而失去了黄胄的那种豪气。所以艺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一种很天性的东西,是无法模拟的,即有一些不经意的东西,却是神来之笔,自然流露而使人无从学习,学的只能是其技巧与方法。

  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比如李郭派、董巨派等,他们绝对不是单纯的继续传统,而是一定有自己新的创造,否则不可能自成一家并且影响至今。田黎明也一样,他的绘画样式是自成一家的,是任何模拟者都达不到的境界。比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大师,迄今为止模拟他们而成为名家的少之又少,因为他们的风格都是自己独特的创造。

  假如这其中有一个核心的话,那就是精神。比如中国艺术内在的规律性、个性与技法的统一,或者强烈的感情等。在这个角度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貌必然也不相同。比如齐白石的绘画,虽然很直、很露、很简单,但是却布满了趣味,而他的模拟者恰恰失去了这种趣味,只是单纯地剩下了直与露。

  求新的同时要求好

  最后,我想说,对于田黎明而言,我认为他的这种风格相对来说坚持的时间已经够长了,现在开始有一点重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在渐变,比如与以前不同,他现在也开始画一些见笔的作品。我也常跟他探讨说:不能一直守着光、守着没骨,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意识,可以尝试着画一些不太平和的作品。其实在这个方面他是有余地的,而且他在画这种风格之前也画过一些其他的东西。换言之,即他在别的方面可能还有一种能力,但是具体怎么发挥只能靠他自己去实践。我认为首先他应该有一个冲破变化的动机,找对一个目标,但是这种变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田黎明也在考虑,他现在面临着一个分化的问题。实际上,所有成名的画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人的超越能力是有限的。当然,我反对一种看法,就是只要变就好、只要新就好。曾经和任惠中有过一次争论,他的观点就是首先要新,其原话是:“先求新,后求好”,只要新就好,而我认为求新是可以的,但求新的同时一定要求好。对于中国画而言,甚至对于任何艺术而言,绝对不能把新作为一种目标,因为艺术最终的东西一定要好,要有质量,要能打动人,要有感染力,而新的东西未必能涵盖这些内容。

  

  

  

  (光明日报)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33948421478271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