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鬼手佛心”李冰奇:画在世界,根在中国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09-22  阅读次数:1332次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专电花白的头发凌乱不羁,接人待物憨厚朴实;墨色常年渗嵌在指甲皮肉中,让人误以为那是一双采煤工的手。

    洗不干净了,就画一辈子吧!于是,以指代笔,在指墨画坛上耕耘数十载,成为人称“鬼手佛心”的指画画家。

    21日,旅美艺术家李冰奇在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个人画展。近80幅新近创作的美术作品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用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加上西方现代绘画明丽色彩,带来强烈视觉冲击,构成属于李冰奇的独特精神世界。

    “我希望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尽己心力。”李冰奇说。

    194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的李冰奇,祖父李其绳是清朝官费留日学生,第一批同盟会会员,药学家;父亲李雪岩号佛佗僧,卧雪万花庵主,善书画。

    出身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家道中落,生活艰辛。父亲将书画梦想寄托于他,严格管教。“天天课重,稍有怠慢、嬉戏,父亲手中烟锅经常敲打在我的头上,毫不留情。”李冰奇说,父亲给他注入艺术之灵,让他学会消化痛苦。

    就这样画了半个世纪,“现在每当我想停下来,总感父亲用烟锅敲打我脑袋的影子就在我眼前晃动……我是被逼出来的。”他说。

    1984年,在同乡郭怡?介绍下,李冰奇熟悉了恩师刘勃舒、许麟卢,从潍坊汽车制造厂最普通的一名工人回归到艺术创作队伍中,1987年便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画研究院院外画家。1991年,画风逐渐成熟的李冰奇赴各国展览讲学,并在1998年定居美国。初到美国,他经历了喜悦、失落、茫然、悔恨、挣扎和希望。

    “西方文化不明白为什么梅兰竹菊会说话,黑白绘画世界如何表达不同的人生。”李冰奇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寻找内心的艺术家园,对文化的跨民族性进行了深入思考、追求,从桎梏在“抱残守缺的狭隘的艺术关照”中,到逐渐重建起源自东方的艺术自信。

    李冰奇的这段艺术苦旅,实际上也是中国艺术寻求突破和自我超越的旅途。

    “我试图反思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用世界的美术观点重新审阅中国画的时代立尝美学思想和哲学意味,为当代中国绘画寻找新路。”李冰奇说,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曾真诚学习借鉴东方艺术精华并创造了本民族文化繁荣,当代的东方也应通过这样的艺术眷顾,找回自己民族曾经被别人改造和升华的先进文化和先进艺术。

    他曾经崇尚古人的“道法自然”“师自然,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希望作品能达到老子所说的“参罢一柏树,悟出一桃花”的“悟变”境界,镜里镜外,物我两忘。而如今,美国诗人斯蒂文森“用十三种方法看黑鸟”的艺术多元观让他把画引申到另一个世界里。

    “艺术的变化延伸,也是一种生命的张力。”他享受这种多元的创作。

    放逐在生疏而又熟悉的西方绘画语言世界里,李冰奇意识到,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化氛围中,中国画应该重新熟悉自己的民族和历史,重建现代中国画的大世界意识观,更多注重精神文化的终极关怀和时代使命。

    “通过文化的飞散意识使自己走出小我的家园,直抵大世界艺术观,呈现万物大世界空间”是他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他认为,今后文化艺术应提倡混合身份的未来主义,固化的狭隘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不仅是形式上,而应在精神上移位、错位,有异差、有同情、有反讽、有妥协、有容忍,而又不进入同化。这样,中国绘画的意象就更丰富,语言更主题,更能保持自己的特点。”

    如今,“呼唤生命”已成为李冰奇绘画世界的主旋律。此次画展在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后,又做了一些调整,展出的作品是他近年来用色彩演绎生命的希望,在呼唤野性中理顺了音乐,在激情和冷静中享受悲剧意识的愉悦。

    李冰奇告诉记者,他一贯强调无风格就是风格,不要把自己死绑在一棵树上,要反向、错位,在进出之间,飞起来。树在向上长时,一直在分叉,那歧路亡羊是不会有规则的。

    “我一直在中西文化的交错中找位置,在大文化里找自我的感觉,最后我自由了……”。

    他定居美国,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中国国籍,因为他“热爱中国,又尊重美国”,但“人总不能因为尊重别人,而忘记母亲”。这也是他不时回到祖国展示个人艺术作品的原因之一。

    这次回国,“是汇报,是接吻乡土,搭一架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他说,“我的艺术是世界的,可我根在中国。以后死了,也要把骨灰留在中国1

    
相关书画知识: 书画  评论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80219030380249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